自動化工廠漸漸取代人力,但以代工為主的台灣,並不見得適用工業4.0的概念,將人工智慧導入,讓智慧製造能更有彈性、不受訂單數量的拘束,是一種方式,而AI創新的應用同時也成了不少新創團隊的發展方向。
一尊一尊擺動的三太子拉動下排的舞獅,裡面藏的其實是機械手臂,展現民俗技藝和科技的融合。
機器人:「我是導覽型機器人Rocky,讓我們跟著導覽員一起進行一場星球探險吧!」
導覽型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在服務業,另外還有娛樂型機器人也帶來不少樂趣。
記者曾奕慈:「上鉤拳!連續出拳!倒!我現在手上拿的這個搖桿,其實就是在操控這格鬥型機器人,而機器人它現在除了表演用、遊戲用之外,離我們人類生活也越來越靠近了,而且還可以幫我們做不少的事情喔!就從製造業開始!」
車床正在製造電動工具的零件,從切削到夾取換料,同樣靠機械手臂智慧製造。
機器人製造業製造部經理劉文凱:「我們導入機械手臂後,目的也是讓我們的人力精簡化,讓產能可以提升到最佳。」
原本靠人力要6個人,每天只能完成1500顆,現在6台車床只要1人監控,一天就能完成3000顆,還有像是內齒輪的加工側孔研磨,機器能自動辨識夾取的零件,6台機器也只要1位員工,而工廠把人力用在確認品質。
機器人製造業製造部經理劉文凱:「主要這功能就是在物料到備料之後,我們就會直接把料放在搬運車上方,然後進行定點的轉運。」
運送物料靠自動化的小車,減少人工搬運的時間。
機器人製造業董事長蔡逢春:「現在是機器很自動化、很聰明地,但是人相對地,他已經是一個控制機器的一個舵手了。」
成立近40年的傳統製造工廠,2005年逐步導入智慧自動化,零件訂單來自全球各產業,但老闆說,工廠產線自動化不只要能應付大量訂單,就算訂單少,機器也要能變化才具有競爭力。
機器人製造業董事長蔡逢春:「有時候中小企業面臨的就是說,我自動化做好了,訂單不足了,那怎麼辦?所以要變成這個自動化要很活用,早上做的產品可能下午就改變了。」
根據估計,2025年機器代工商機將多達330兆元,以代工為主的台灣只做製造,就算升級到工業4.0,也很難接觸到前端通路,講求創新的少量生產成了台灣的機會,但這也代表許多巨型工廠將可能消失,鮮綠的蔬菜在室內生長,這就是機器人工廠延伸出的科技應用。
記者曾奕慈:「在這科技化的植物工廠裡面,它其實就是一個無塵室,在我旁邊這一些其實它都是可以吃的蔬菜,這上面還有一排一排的LED燈,它取代的就是太陽光,而且它不種在土裡,是種在水裡面的,排除一切大自然外在的因素干擾之下,不但可以節省人力,而且比起種在土裡的蔬菜,還要可以提前一個禮拜來做採收。」
無人工廠的概念未來將應用在農業機器人,而除了製造業機器取代人力,智慧監控也已經是發展重點,其中包括人臉辨識。
記者曾奕慈:「人臉辨識系統現在也應用在門禁上面,像是現在我想要進入這個門,我往前走,可以看到上面有一個攝影機,而螢幕拍下了很多我的照片,不過這個系統裡面沒有建置我的資料,所以我一直沒有辦法進入這個門,現在來了一位他們公司的員工,她往前走之後,這個系統直接辨識出她的身分了,所以這個門也就自動打開了。」
這樣的系統可以用在銀行VIP服務、學校安全管理,還有智慧商店的行銷策略。
保全公司執行長李榮貴:「以前像我們譬如說警衛來講,都是靠一直看著這個監控系統,第一個其實他差不多40秒左右大概就不行了,現在靠著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以正常狀況建立資料庫來凸顯不正常的反應。」
保全公司執行長李榮貴:「這個是一個虛擬的線,你看車子有過去它就會計數,就是告訴你,我可以算車子、可以算人。」
如果有車子往反方向走就能發出警訊,換作是人誤闖禁地也能偵測。
警報器:「人形偵測入侵警報!人形偵測入侵警報!」
人工智慧取代人力,但現在的目標已經不只是節省人力,越來越多新創團隊,發揮AI特質應用在各產業上。
養殖漁業漁民邱同緯:「這一尾叫做龍虎斑!」
這一尾8斤從魚苗要養3年,又叫做珍珠龍膽。
養殖漁業漁民邱同緯:「石斑魚牠比較在意的是它(水)的氨,氨的濃度,還有就是它的溶氧量。」
養魚20多年,透過部分換水、益生菌,還有24小時啟動水車來控制水質,不過現在有了更方便、更省水電的方式。
記者曾奕慈:「以往要測量魚塭裡面的各種條件或是水質狀況的話,都必須要靠著一個個不同的儀器來進行測量,不過現在有了這個黑盒子,也就是快速的監測設備,只要在水裡面放進這個複合式的感測棒,30秒到1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測得我們要的數據了,而更重要的是人不用待在旁邊。現在我們離開魚塭,來到漁民平常泡茶聊天的地方,在這裡透過後台系統就可以看到剛剛究竟測得了什麼樣的數據。」
記者曾奕慈vs.執行長謝金原:「剛剛我聽到它聲音一直在叫,是什麼聲音啊?這個是目前所監測到的水質參數它有超出安全範圍,測出來的話有2個參數是超標,一個就是混著度,就水的混著度太高。」
新創科技公司研發出的這套系統,讓漁民針對問題點來做改善。
執行長謝金原vs.漁民邱同緯:「就是現在的混著度有點比較高,那其他的話,像二氧化碳裡面的有機的碳濃度它ok的。」
目標在幫漁民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減緩暖化,也復興農村。
養殖漁業漁民邱同緯:「我們可以第一時間就掌控水質的變化,尤其是在氣候異常的時候。」
科技公司執行長謝金原:「它(水質)隨時都在變動,那只要進入這個安全範圍,我們提早3個小時會告訴你,在3個小時可能它的濃度就會飆升到你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這家2017年成立的新創公司,一開始透過教育部和科技部補助研發出的監測系統,現在已經賣到國外,軟硬體設計都自己來,結合起海洋和資訊背景。
科技公司執行長謝金原:「如果這個水質參數使用者要自己修改的話,我們設計了一把鑰匙,你點了這把鑰匙以後,你就可以自己去修改。」
所有數據可以上傳雲端、製成圖表,這樣的模式除了替代人力,更促進產能和產值的提升,而這也讓機器代工更具意義。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