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滑輪溜冰運動隨著在國際大賽取得佳績,幾度將整體風氣帶上高峰,但也曾因為國際賽事表現不佳而使發展趨緩,這次靠著在世大運奪得10金、11銀、2銅,讓前景再度看到曙光。
1958年全台首座滑輪溜冰場在台北圓山兒童樂園誕生,當時的滑輪溜冰為4輪並排的鞋款,隨著工業化發展,輪子的材質由鐵輪、橡膠、塑膠、PU合成一路演進,在PU合成輪的溜冰鞋剛推出時,一組輪子要價新台幣2800元,約是當時一般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
隨著滑輪溜冰風氣逐漸盛行,中華民國滑輪溜冰協會在1978年成立,但直到1984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一屆亞洲錦標賽,台灣才首次派出選手參賽,而當時仍是橡膠輪的時代,賽事也以花式溜冰為主。
2017年第29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隊靠滑輪溜冰收下10金、11銀、2銅,最後獲得26金、34銀、30銅,共90面獎牌的空前成就,獎牌排名位居第3同樣也是隊史新高。
這次幫中華隊取得23面獎牌的,主要是1988年前後開始發展的競速溜冰,也是在競速溜冰興起不久的1989年,直排輪就開始盛行,當時台灣選手在兩年一次的亞錦賽中,包括花式、競速、曲棍球都屢創佳績。
靠著在1986年到1990年的連續3屆亞錦賽成績,讓台灣得以永久保留總錦標亞軍的獎盃,之後台灣更進一步成為唯一得以永久保留亞錦賽總錦標冠軍獎盃的國家,這是台灣滑輪溜冰發展的第一波高峰。
在亞洲出頭後,台灣的滑輪溜冰開始把眼光望向世界,在經過不斷的挑戰後,劉玲娥在2000年的世界錦標賽奪得女子5000公尺計點場地賽金牌,這是台灣首次在滑輪溜冰世錦賽奪金;緊接著在2001年的世界運動會中,潘麗玲搶下300公尺計時賽、500公尺爭先賽兩面金牌,這是台灣首度靠滑輪溜冰在世運會奪金。
靠著在千禧年起接連在世界大賽獲得金牌,台灣的滑輪溜冰正式站上世界舞台,也因此滑輪溜冰運動在台灣更為風行,滑輪溜冰隊在國際賽的成績也開始穩定成長,造就了台灣滑輪溜冰發展的第2波高峰。
2009年的世運會在高雄舉行,中華隊女將黃郁婷在300公尺個人計時賽、500公尺爭先賽、1000公尺爭先賽都拿下金牌,在她個人獨拿3金的帶領下,中華隊靠滑輪溜冰就進帳4金、4銀、4銅,當年高雄世運的成功,及滑輪溜冰隊的耀眼,將台灣滑輪溜冰發展推向第3波高峰,同樣一批選手也開啟台灣在每年的世錦賽都幾乎有金牌斬獲的盛世。
2013年在比利時進行的世錦賽,中華隊有3金、3銀、5銅的佳績,當時除了黃郁婷在1000公尺爭先賽持續有奪金表現,這次在台北大運開起「5金行」的楊合貞也在當時竄起,她除在女子1萬公尺摘金,當時的15分26秒970是保留至今的世界紀錄。
創下世界紀錄的楊合貞,在2014年於阿根廷舉行的世錦賽中,獲得1萬公尺公路賽、2萬公尺公路賽、馬拉松賽共3面金牌,但她2015年的世錦賽只在3000公尺接力獲得金牌,在主力戰將楊合貞表現較為沉寂的情況下,台灣的滑輪溜冰運動發展也跟著停滯下來。
直到這次世大運,中華隊靠滑輪溜冰獲得佳績,將聲勢一舉帶起,也讓滑輪溜冰的發展再度看到曙光。(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