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
憲法法庭19日公布國會職權修法釋憲的暫時處分結果,總統立院國情報告、人事同意權行使、國會調查權、立院聽證會舉行,以及藐視國會罪等部分條例皆暫緩執行。
 
國會改革法案朝野紛爭延燒至今,總結國民黨在立法院朝小野大,未獲取更多民意的發展空間,反而暴露出不少隱憂,從幾個月來的民意變化趨勢和台灣選民固化結構,無論未來3年多政局如何變化,若非有驚人的劇變,到了2028年藍營幾乎無贏面可言。
國會改革法案自今年3月藍白兩黨積極推動以來,在立法議事程序和三讀通過的結果上取得節節勝利,但「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
民進黨雖然在立法院變成少數政黨,在立法議事過程中不斷吞敗,卻能敗中取勝。接連發起包圍立法院、反國會改革修法的青鳥抗爭、「反擴權、護民主」全台宣講、提出覆議及釋憲,點燃滿地罷免野火,引爆藍綠白間一波波政治衝突,把在2024總統立委選舉只得到雙少數民意支持的局面反轉過來。
 
即使多數選民理性上支持在野黨的國會改革,認為修法立法「是應該的」,但感性上信任和喜愛民進黨的民眾,卻多過對藍白兩黨的信任和喜愛,未來可能還會變更多。
《美麗島電子報》6月國政民調顯示,對於國會改革法案三讀後,民進黨、行政院提覆議遭立法院否決,綠營從總統府到監察院等又聲請釋憲,有44.8%民眾認為這是新政府與在野黨的權力鬥爭,僅32.7%認為是民主體制的正常運作。
而與此同時,賴清德總統的信任度有53.7%、執政滿意度為47.6%,不信任度與執政不滿意度,則分別為36.3%、34.7%。顯示多數民意都認為民進黨反對國會改革法案所提出的覆議、釋憲是在搞鬥爭,卻有5成左右的民意信任和滿意新政府的施政。
再來看看政黨支持方面,在《美麗島電子報》6月國政民調中,民進黨好感度49.2%、反感度40.9%;國民黨好感度34.4%、反感度54.0%;民眾黨好感度34.7%、反感度為50.5%。
而《台灣民意基金會》7月16日公布最新政黨支持度民調,也與美麗島的民調相仿,民進黨有33.1%支持度、國民黨20.5%、民眾黨16%,民進黨始終坐穩第一的位子。在這份民調中,民進黨支持度下挫4.3%,國民黨增加2.7%,民眾黨增加1.7%,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這些民意變數,鄭文燦涉貪案造成社會震撼,是單一最大因素。
不過辦完鄭文燦案,綠營自清不會容忍自家人的貪腐後,司法大軍便開始揮刀直指在野藍白兩黨,從藍白的縣市長到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且會「刀刀見骨」。未來各政黨民意支持度走勢,想必更有利於民進黨,而不利於藍白兩黨。
近10年來,國民黨一旦與民進黨展開政治議題攻防,必然淪入被動挨打局面。自以為「理直氣壯」卻總是無法跳脫政治論述的深淵,從幾十年來國家認同論戰,到這場國會改革法案的攻防戰始終都是這樣。
 
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國民黨一直無法或不願認清面對的一點,是台灣民意結構「台派 vs. 民國派」6比4的既成事實。民進黨可以躺在4成基本盤上,向上爭取最多達6成的本土台派的支持,國民黨最多只能拿到4成民國派支持,而且這4成,已是國民黨可到最多民意支持的天花板,還要隨時小心被民眾黨挖走一大塊。
國會改革法案的朝野攻防,為民進黨創造「草船借箭」機會,提供發起群眾運動、政治動員的理由,從而不斷累積政治能量。
民進黨就算把「抗中保台、愛台賣台、抹紅」拿來舊牌新打,但在台派、民國派6比4的民意氛圍中,「爛牌變好牌」打得得心應手,為綠營一切有理或無理的主張加持正當性說法,把原本4成民意支持度往過半民意拉抬邁進。
國民黨不僅無法打破這種不利的民意結構,還不斷幫綠營強化固化,綠營政治人最喜歡聽到的論述,就是國民黨人一本正經地說,根據憲法「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或是嚴詞指責某些綠營官員的說辭「違憲!是台獨主張」。每當國民黨一些人開口「講大理」,大發國家認同的論述,民進黨人就會假裝憤怒,舌戰辯駁而心中偷笑,因為「又撿到槍了!」,鞏固擴大本土民意板塊的機會,又多了一次。
 
國家認同除了依法論法的「法理學理」層面,還有人民的「心理情理」層面,「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不知傷透多少台灣人的心?從憲法而論「中華民國才是國家」,大家都知道沒人反對,但是多數台灣人心中還有一個「情感定義的國家」,名字叫做「台灣」。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的說辭,應該在憲政場合去討論,而非面向全民大鳴大放,這只會一再蹂躪和刺痛台灣人的內心,不但把台灣和中華民國對立化、二分化,也更加強化「台灣意識」。國民黨可以正面論述「中華民國」法理存在維繫的正當性、必要性,但何必要去否定和質疑「台灣」在人民心內,被視為國家的「情感想念空間」。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哪個才是心靈上的國家?
為什麼台派民眾更易相信民進黨對國民黨「親中賣台、中共同路人」等諸多指控,即便有時候牛頭不對馬嘴,但還是認為講得有理?因為一個黨(或人),天天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怎麼可能把台灣擺在第一?怎麼會優先和真心愛台灣?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今年2月發布的民調顯示,民眾最近期自我身份認同中: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為61.7%、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32.0%、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
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且近4年都在6成以上。「台派 vs. 民國派」6比4,就是從台灣人和身份認同,綠藍白三黨政黨支持度、好感度,以及歷次總統大選藍綠兩黨參選人得票比分析推演而來。
不過,台派、民國派的比例,並非代表台灣多數民眾「支持台獨」,絕大多數台灣人不會希望或是支持修憲正名去改變法定國名,支持盡快獨立的民眾只有3.8%,支持維持現狀偏向獨立21.5%,而支持永遠維持現狀,或先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廣義維持現狀者達88.8%(2023年底)。
「憲法國家」和無法明文的「情感國家」就這樣一直糾纏幾十年,國民黨在國家認同、統獨議題上,天天給全民上憲法課,自樂於法理之見,卻不懂也不理百姓的心理感受,自然大黨淪落成小黨。
民進黨抓得住民心之微妙,做事可能不力「愛台灣卻跑第一」,讓台灣人覺得即使執政有礙損害局部,但不會出賣台灣整體利益。不滿意但可以信任,民進黨最終成為「守護台灣、第一品牌」和長期民意支持度第一大黨。
藍綠對國會改革法案的纏鬥過招,已陷入一場「不對稱」的政治攻防戰。「在朝者攻人心,說情理;在野者爭法理,講道理」,無論最終釋憲結果如何,藍白接續再如何修法已是其次,朝野黨派誰能獲取人民的信任才是最後的關鍵。
顯然民進黨已經逆勢把民意帶領到有利的趨勢,而國民黨卻沒有對「4成民意天花板」的困境有正確認知,更無從找出對應的大戰略。可以預見未來3年多的民意支持度,大概率都會「綠漲藍消」。2028大選,國民黨在立委戰已註定輸多贏少,總統戰則毫無機會可言。
憲法法庭19日公布國會職權修法釋憲的暫時處分結果,總統立院國情報告、人事同意權行使、國會調查權、立院聽證會舉行,以及藐視國會罪等部分條例皆暫緩執行。
國會改革法案朝野紛爭延燒至今,總結國民黨在立法院朝小野大,未獲取更多民意的發展空間,反而暴露出不少隱憂,從幾個月來的民意變化趨勢和台灣選民固化結構,無論未來3年多政局如何變化,若非有驚人的劇變,到了2028年藍營幾乎無贏面可言。
國會改革法案自今年3月藍白兩黨積極推動以來,在立法議事程序和三讀通過的結果上取得節節勝利,但「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
民進黨雖然在立法院變成少數政黨,在立法議事過程中不斷吞敗,卻能敗中取勝。接連發起包圍立法院、反國會改革修法的青鳥抗爭、「反擴權、護民主」全台宣講、提出覆議及釋憲,點燃滿地罷免野火,引爆藍綠白間一波波政治衝突,把在2024總統立委選舉只得到雙少數民意支持的局面反轉過來。
即使多數選民理性上支持在野黨的國會改革,認為修法立法「是應該的」,但感性上信任和喜愛民進黨的民眾,卻多過對藍白兩黨的信任和喜愛,未來可能還會變更多。
《美麗島電子報》6月國政民調顯示,對於國會改革法案三讀後,民進黨、行政院提覆議遭立法院否決,綠營從總統府到監察院等又聲請釋憲,有44.8%民眾認為這是新政府與在野黨的權力鬥爭,僅32.7%認為是民主體制的正常運作。
而與此同時,賴清德總統的信任度有53.7%、執政滿意度為47.6%,不信任度與執政不滿意度,則分別為36.3%、34.7%。顯示多數民意都認為民進黨反對國會改革法案所提出的覆議、釋憲是在搞鬥爭,卻有5成左右的民意信任和滿意新政府的施政。
再來看看政黨支持方面,在《美麗島電子報》6月國政民調中,民進黨好感度49.2%、反感度40.9%;國民黨好感度34.4%、反感度54.0%;民眾黨好感度34.7%、反感度為50.5%。
而《台灣民意基金會》7月16日公布最新政黨支持度民調,也與美麗島的民調相仿,民進黨有33.1%支持度、國民黨20.5%、民眾黨16%,民進黨始終坐穩第一的位子。在這份民調中,民進黨支持度下挫4.3%,國民黨增加2.7%,民眾黨增加1.7%,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這些民意變數,鄭文燦涉貪案造成社會震撼,是單一最大因素。
不過辦完鄭文燦案,綠營自清不會容忍自家人的貪腐後,司法大軍便開始揮刀直指在野藍白兩黨,從藍白的縣市長到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且會「刀刀見骨」。未來各政黨民意支持度走勢,想必更有利於民進黨,而不利於藍白兩黨。
近10年來,國民黨一旦與民進黨展開政治議題攻防,必然淪入被動挨打局面。自以為「理直氣壯」卻總是無法跳脫政治論述的深淵,從幾十年來國家認同論戰,到這場國會改革法案的攻防戰始終都是這樣。
而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國民黨一直無法或不願認清面對的一點,是台灣民意結構「台派 vs. 民國派」6比4的既成事實。民進黨可以躺在4成基本盤上,向上爭取最多達6成的本土台派的支持,國民黨最多只能拿到4成民國派支持,而且這4成,已是國民黨可到最多民意支持的天花板,還要隨時小心被民眾黨挖走一大塊。
國會改革法案的朝野攻防,為民進黨創造「草船借箭」機會,提供發起群眾運動、政治動員的理由,從而不斷累積政治能量。
民進黨就算把「抗中保台、愛台賣台、抹紅」拿來舊牌新打,但在台派、民國派6比4的民意氛圍中,「爛牌變好牌」打得得心應手,為綠營一切有理或無理的主張加持正當性說法,把原本4成民意支持度往過半民意拉抬邁進。
國民黨不僅無法打破這種不利的民意結構,還不斷幫綠營強化固化,綠營政治人最喜歡聽到的論述,就是國民黨人一本正經地說,根據憲法「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或是嚴詞指責某些綠營官員的說辭「違憲!是台獨主張」。每當國民黨一些人開口「講大理」,大發國家認同的論述,民進黨人就會假裝憤怒,舌戰辯駁而心中偷笑,因為「又撿到槍了!」,鞏固擴大本土民意板塊的機會,又多了一次。
國家認同除了依法論法的「法理學理」層面,還有人民的「心理情理」層面,「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不知傷透多少台灣人的心?從憲法而論「中華民國才是國家」,大家都知道沒人反對,但是多數台灣人心中還有一個「情感定義的國家」,名字叫做「台灣」。
「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才是」的說辭,應該在憲政場合去討論,而非面向全民大鳴大放,這只會一再蹂躪和刺痛台灣人的內心,不但把台灣和中華民國對立化、二分化,也更加強化「台灣意識」。國民黨可以正面論述「中華民國」法理存在維繫的正當性、必要性,但何必要去否定和質疑「台灣」在人民心內,被視為國家的「情感想念空間」。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哪個才是心靈上的國家?
為什麼台派民眾更易相信民進黨對國民黨「親中賣台、中共同路人」等諸多指控,即便有時候牛頭不對馬嘴,但還是認為講得有理?因為一個黨(或人),天天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怎麼可能把台灣擺在第一?怎麼會優先和真心愛台灣?
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今年2月發布的民調顯示,民眾最近期自我身份認同中: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為61.7%、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32.0%、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
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且近4年都在6成以上。「台派 vs. 民國派」6比4,就是從台灣人和身份認同,綠藍白三黨政黨支持度、好感度,以及歷次總統大選藍綠兩黨參選人得票比分析推演而來。
不過,台派、民國派的比例,並非代表台灣多數民眾「支持台獨」,絕大多數台灣人不會希望或是支持修憲正名去改變法定國名,支持盡快獨立的民眾只有3.8%,支持維持現狀偏向獨立21.5%,而支持永遠維持現狀,或先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廣義維持現狀者達88.8%(2023年底)。
「憲法國家」和無法明文的「情感國家」就這樣一直糾纏幾十年,國民黨在國家認同、統獨議題上,天天給全民上憲法課,自樂於法理之見,卻不懂也不理百姓的心理感受,自然大黨淪落成小黨。
民進黨抓得住民心之微妙,做事可能不力「愛台灣卻跑第一」,讓台灣人覺得即使執政有礙損害局部,但不會出賣台灣整體利益。不滿意但可以信任,民進黨最終成為「守護台灣、第一品牌」和長期民意支持度第一大黨。
藍綠對國會改革法案的纏鬥過招,已陷入一場「不對稱」的政治攻防戰。「在朝者攻人心,說情理;在野者爭法理,講道理」,無論最終釋憲結果如何,藍白接續再如何修法已是其次,朝野黨派誰能獲取人民的信任才是最後的關鍵。
顯然民進黨已經逆勢把民意帶領到有利的趨勢,而國民黨卻沒有對「4成民意天花板」的困境有正確認知,更無從找出對應的大戰略。可以預見未來3年多的民意支持度,大概率都會「綠漲藍消」。2028大選,國民黨在立委戰已註定輸多贏少,總統戰則毫無機會可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