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
差不多關注和研究了快10年,得出2個大膽的結論:一、國民黨恐怕永遠「難團結」;二、藍營政治人多同溫層「內捲戰力」,但少與外抗衡的「有效戰力」。
 
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最近出版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蘇起在書中,直指馬英九在總統任內,最失策之舉,是2013年的「馬王之爭」。並認為,此為馬政治生命結束的開始。
立即有親馬人士,出來挺馬批蘇。認為阿扁主政時的國安會秘書長和部屬,就不會對阿扁惡言批評。並認為,這便是藍綠之不同。還意有所指,藍營無法像綠營那樣團結(部屬批前老闆太不團結),讓國民黨陷入重返執政困境。
的確,其他人可以嚴厲批評馬英九作為,但曾被馬最信任,重用為國安會秘書的蘇起,對馬做出這樣的負面評價,在道義上會有極為負面的民意觀感,「內鬥內行」。
 
然而,被指責破壞團結,蘇起出書對藍營團結的「破壞力」,與馬的作為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馬英九以「司法關說」為由,當王金平人在海外操辦女兒婚禮之際,宣佈開除王金平黨籍,企圖使王喪失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及立法院長身份。由此啟發的「馬王政爭」,後經過司法程序,目的都無法達成。但造成,國民黨內部無法彌合的裂痕,外部本土民意對國民黨更深的「排外意識」。
「馬王政爭」不僅是馬英九,個人政治生命結束的開始,也是國民黨江河日下,難以再度執政的開始。馬在此事件,造成國民黨內部嚴重分裂,黨內團結受到重創。後續引發的太陽花學運等政治事件,更導致國民黨喪失多數台灣民意。藍營自馬之後,無法繼續執政,也很難重返執政。
當一個政黨天天喊要團結,不團結就無法執政時,正說明這個政黨欠缺「團結DNA」。有人主張國民黨要改革,讓內部權力機制民主化,避免當權者分配權力不公,非當權派無法分享權力,而不團造反對抗。但國民黨無法團結最根本原因,卻是黨內的「傳統文化基因」而致。
國民黨歷史上,從1925年,「西山會議派」,在上海另立中央,與廣東的中央相對抗,到2000年宋楚瑜脫黨參選總統,共計有10次,以2個中央對抗、另組政黨、大佬出走等,各種形態的嚴重分裂事件。
每次分裂的原因,表明上是政治主張不同,左右派路線差異等造成。而實際上卻是國民黨人,來自天南地北,因地域意識及文化背景非同一性,從無在一黨之下,有過穩定的團結合作關係。
華夏中原文化雖同文同種,然而是由齊楚燕韓趙魏秦等7地,地域不同所產生的「多元亞文化」整併合一。南北東西地域的風俗人文,有著思維邏輯、價值輕重、情義道德差異化因子,身份認同的親疏遠近而成拉幫結派。合為非常態,不合為正常。
 
因而,國民黨的團結,只有由上而下,獨裁集權的強力「護欄」,才能維繫。如在1950到1980年代,2蔣在台灣的軍事戒嚴統治時期,國民黨雖有派系鬥爭,但沒有嚴重分裂事件。而在這之前的大陸時期,和這之後的台灣時期,都會發生一再分裂事件。
雖說現今國民黨外省籍精英,有話語權者,都是在台灣生長就學就業,但他們仍從原生家庭父母輩,承繼來自大陸不同地域,不同亞中原文化和人文習俗差異因子。團結是偶然,相爭分裂是必然。也使國民黨從根本上,難以團結。出走創立的新黨,結果內鬥的更兇,很快凋零。
至於國民黨為什麼沒有戰力?同樣是黨內的「傳統文化基因」所致。這個黨依舊延續著,自大陸時期根基於中原文化,所形成的內部政治倫理和規矩。搞好內部關係、向上經營,比對外有戰力更為重要。內部競爭,強過外部競爭。有戰力能力沒有自上而來的機會,就無法出頭。
而中原文化所形成政治風氣,原本就是「以和為貴」,不崇尚武力和戰力。自秦漢之後,五胡亂華幾百年大分裂之後的大一統,唐宋元明清5朝,元清2朝為純外族統治;宋朝則被外族一再侵擾,後來退守半壁江山南宋;唐朝李氏則有胡人血統的傳聞。只剩大明朱氏王朝,為純中原漢民族統治。都說明中原文化及漢民族,具有普遍非戰鬥個性。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2023年06月,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中強調,「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其實,對歷史文化的詮釋十分貼切。中共自1949年建政75年來,真正打過的一次硬仗,只有1950年以「抗美援朝」名義,介入的韓戰。
 
所以,國民黨溫良謙恭讓,和「非戰」是由歷史文化傳承,與生俱來的天性。藍營近年來除了少數幾人,真勇敢和真能戰。有突破同溫層,擴大基本盤支持者的「有效戰力」表現。
其他所謂有戰力者,朝內發力的,比朝外發力的多。只是「為戰而戰」,戰給自己人看,取悅同溫層所好。這種同溫層爭「老大」的戰力,卻是疏離中間選民的「內捲戰力」,反而讓國民黨支持者板塊繼續內捲縮小。
國民黨之「難團結」和「無戰力」,想要徹底解決和改變,必須要有讓自己體無完膚的自省。尤其是那些內部指責和批評者,先徹底自我反省和有自知之明。當相互指責時,是否知道自己也是始作俑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差不多關注和研究了快10年,得出2個大膽的結論:一、國民黨恐怕永遠「難團結」;二、藍營政治人多同溫層「內捲戰力」,但少與外抗衡的「有效戰力」。
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最近出版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蘇起在書中,直指馬英九在總統任內,最失策之舉,是2013年的「馬王之爭」。並認為,此為馬政治生命結束的開始。
立即有親馬人士,出來挺馬批蘇。認為阿扁主政時的國安會秘書長和部屬,就不會對阿扁惡言批評。並認為,這便是藍綠之不同。還意有所指,藍營無法像綠營那樣團結(部屬批前老闆太不團結),讓國民黨陷入重返執政困境。
的確,其他人可以嚴厲批評馬英九作為,但曾被馬最信任,重用為國安會秘書的蘇起,對馬做出這樣的負面評價,在道義上會有極為負面的民意觀感,「內鬥內行」。
然而,被指責破壞團結,蘇起出書對藍營團結的「破壞力」,與馬的作為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馬英九以「司法關說」為由,當王金平人在海外操辦女兒婚禮之際,宣佈開除王金平黨籍,企圖使王喪失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及立法院長身份。由此啟發的「馬王政爭」,後經過司法程序,目的都無法達成。但造成,國民黨內部無法彌合的裂痕,外部本土民意對國民黨更深的「排外意識」。
「馬王政爭」不僅是馬英九,個人政治生命結束的開始,也是國民黨江河日下,難以再度執政的開始。馬在此事件,造成國民黨內部嚴重分裂,黨內團結受到重創。後續引發的太陽花學運等政治事件,更導致國民黨喪失多數台灣民意。藍營自馬之後,無法繼續執政,也很難重返執政。
當一個政黨天天喊要團結,不團結就無法執政時,正說明這個政黨欠缺「團結DNA」。有人主張國民黨要改革,讓內部權力機制民主化,避免當權者分配權力不公,非當權派無法分享權力,而不團造反對抗。但國民黨無法團結最根本原因,卻是黨內的「傳統文化基因」而致。
國民黨歷史上,從1925年,「西山會議派」,在上海另立中央,與廣東的中央相對抗,到2000年宋楚瑜脫黨參選總統,共計有10次,以2個中央對抗、另組政黨、大佬出走等,各種形態的嚴重分裂事件。
每次分裂的原因,表明上是政治主張不同,左右派路線差異等造成。而實際上卻是國民黨人,來自天南地北,因地域意識及文化背景非同一性,從無在一黨之下,有過穩定的團結合作關係。
華夏中原文化雖同文同種,然而是由齊楚燕韓趙魏秦等7地,地域不同所產生的「多元亞文化」整併合一。南北東西地域的風俗人文,有著思維邏輯、價值輕重、情義道德差異化因子,身份認同的親疏遠近而成拉幫結派。合為非常態,不合為正常。
因而,國民黨的團結,只有由上而下,獨裁集權的強力「護欄」,才能維繫。如在1950到1980年代,2蔣在台灣的軍事戒嚴統治時期,國民黨雖有派系鬥爭,但沒有嚴重分裂事件。而在這之前的大陸時期,和這之後的台灣時期,都會發生一再分裂事件。
雖說現今國民黨外省籍精英,有話語權者,都是在台灣生長就學就業,但他們仍從原生家庭父母輩,承繼來自大陸不同地域,不同亞中原文化和人文習俗差異因子。團結是偶然,相爭分裂是必然。也使國民黨從根本上,難以團結。出走創立的新黨,結果內鬥的更兇,很快凋零。
至於國民黨為什麼沒有戰力?同樣是黨內的「傳統文化基因」所致。這個黨依舊延續著,自大陸時期根基於中原文化,所形成的內部政治倫理和規矩。搞好內部關係、向上經營,比對外有戰力更為重要。內部競爭,強過外部競爭。有戰力能力沒有自上而來的機會,就無法出頭。
而中原文化所形成政治風氣,原本就是「以和為貴」,不崇尚武力和戰力。自秦漢之後,五胡亂華幾百年大分裂之後的大一統,唐宋元明清5朝,元清2朝為純外族統治;宋朝則被外族一再侵擾,後來退守半壁江山南宋;唐朝李氏則有胡人血統的傳聞。只剩大明朱氏王朝,為純中原漢民族統治。都說明中原文化及漢民族,具有普遍非戰鬥個性。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2023年06月,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中強調,「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其實,對歷史文化的詮釋十分貼切。中共自1949年建政75年來,真正打過的一次硬仗,只有1950年以「抗美援朝」名義,介入的韓戰。
所以,國民黨溫良謙恭讓,和「非戰」是由歷史文化傳承,與生俱來的天性。藍營近年來除了少數幾人,真勇敢和真能戰。有突破同溫層,擴大基本盤支持者的「有效戰力」表現。
其他所謂有戰力者,朝內發力的,比朝外發力的多。只是「為戰而戰」,戰給自己人看,取悅同溫層所好。這種同溫層爭「老大」的戰力,卻是疏離中間選民的「內捲戰力」,反而讓國民黨支持者板塊繼續內捲縮小。
國民黨之「難團結」和「無戰力」,想要徹底解決和改變,必須要有讓自己體無完膚的自省。尤其是那些內部指責和批評者,先徹底自我反省和有自知之明。當相互指責時,是否知道自己也是始作俑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