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召開大阪G20後,日相安倍在外交上採取兩項強硬措施,一為恢復中斷31年的日本商業捕鯨;二為藉口國家安全,對韓國祭出加強管制含氟聚醯亞胺、光阻劑及蝕刻氣體3項關鍵半導體材料出口韓國的強硬措拖,反制韓國總統文在寅在賠償日本殖民朝鮮時期的徵用工爭端中的強硬立場。
美國《華爾街日報》未將此兩項外交措施以日媒慣用的「安倍色彩」形容,而將之稱為「川普化」,但其背後可窺見安倍正利用川普「美國第一」下的「不干涉主義」,漸趨實現其父執輩未完成之「自立外交」夙願。
安倍在捕鯨及「徵用工爭端」的外交決策中,似乎脫離戰後以來日本外交謹守國際規範的既有模式,利用國內民意撐腰,凸顯國際建制或他國對日本之不公,使日本蒙受損失,此正是川普上台後,在國際政治中四處向占美國便宜之國家討公道的路數翻版。
文在寅呼籲日本「回到貿易必須是共同繁榮的工具。此一國際社會的信賴及日本一貫主張的自由貿易原則上」。然而,7月21日的日本參議院選將屆,此前安倍難以在對韓外交上放軟。在川普領頭下,經濟儼然成為政治的祭品,自由貿易秩序正面空前挑戰。
當前,日韓關係處於「外交真空」狀態,既缺乏事務層級官員對話,更遑論首腦會談。執著於雙邊議題戰術收效,不見宏觀戰略佈局的川普對介入日韓關係興趣缺缺,恐令東亞的「冷戰型同盟」時過境遷。台灣不應自外於日韓關係惡化所招致的東亞戰略格局變化。
以上評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