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公共事務都太複雜,無論是根本不想去理解,或者是仔細看了,卻也不知道在說什麼。因此,人們往往就只能仰賴「他人」幫我們做決定,這裡的他人,也就是政治人物、政黨、領袖之類的。然後,我們可以安心一點,過自己的日子。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奇怪或罪惡的事。不僅是公共事務,事實上,就如認知科學家Steven Sloman與Philip Fernbach教授合著的《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一書中所指出:人類作為群居的動物,大部分的知識仰賴整個群體間的相互合作,而不是個人單獨可以理解的。舉例來說,有多少人能解釋電燈發亮、電話傳聲,甚至腳踏車的運轉原理或禮俗規範的理由。這些早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仰賴他人幫我們設計、研發、維繫,然後我們「放心」的去使用。
當然,政治場域是否適用這樣的觀點,「應然」層面上有爭議。不過,至少在「現實」面上,大部分人還是仰賴少數菁英的。但是,這裡的「放心」、「仰賴」,憑藉的是信任感。
現在國內外許多的調查中,都一再指出,人們對於政治人物的信任感越來越低。不過,我們仍然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政治人物,總是有些粉絲、迷們在後跟隨。
這裡從三個層次可以解釋這樣的現象,首先,利益考量或稱為理性選擇。跟隨者與政治菁英們有相同的利益。通常是,政治菁英提供的政策、願景是跟隨者想要的。一般人可能難以理解具體政策作法,但至少知道指出的方向與結果。
第二則是身分認同或情感價值貼近。研究指出,人們喜歡與自己相類似的人。因此,當政治菁英的出生背景、過往經歷與自己有些重疊相似性時,人們會產生認同感。而認同感也有可能是透過觸發感同身受的情感經歷而產生,彼此有相類似的情緒、價值觀,而產生依附、追隨的動機。
第三則是社會網絡效應,也有人以從眾效應來看。人是群居的動物,自己的判斷,很容易受到週遭人群的影響。當一群人喜歡某個政治人物時,會讓我們也開始受到影響,甚至成為粉絲群的一份子。
因此,政治人物要想守住人氣,守住粉絲支持,就可以從這三方面:利益、認同與社會網絡去固守。舉例來說,韓粉6月1號誓師大會,展現了高人氣,就是固守住了社會網絡這一塊。而在利益上,無論是台灣發大財或者對於軍公教年改的補正,會是主要訴求點。至於認同上,韓國瑜的特殊經歷,切割了權貴與庶民之分,讓許多人將韓國瑜的生命經歷投射在自身上,魯蛇支持魯蛇(雖然,現在已經翻身)。此外,雖然具庶民說話風格也較具草莽性,深受許多人支持。但是,倘若受到誹聞中傷,就容易動搖粉絲的認同與情感偏好,這就是務必要謹慎處理。
以上評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好康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