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一家企業平均壽命大約14年;現在卻有一家企業,超過103歲才掛牌上市,董事長更是高齡96歲,而且一上市就創下多項紀錄:不僅是今年唯一掛牌的銀行股、且一掛牌就成了非金控的銀行股「股王」,還創下近15年來掛牌市值最大公司的紀錄,眾所期待下,明年它很可能會被納入MSCI成分股。
「我爺爺為了迎接這一天,很開心、很緊張,早上4點就起床,準備要到證券交易所擊鼓,直到整個儀式全部結束,我知道他心中最大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臉上仍難掩興奮的榮家第四代、上海商銀副總榮康信強調。
為了創立超過上百年的上海商銀(5876) 首次IPO,具有傳奇色彩的榮氏家族難得三代同堂,19日在證交所公開現身,96歲的董事長榮鴻慶在兒子榮智權(董事)、孫子榮康信共同陪伴下,為正式掛牌擊下第一聲鼓,精神十足。
表面看來,上海商銀不過是一家由興櫃轉上市的「中型銀行」,然而,打開它的財報,亮麗的數字立即打趴各大金控:去年每股純益(EPS)達3•4元,國內15家金控中只有富邦金和國泰金能與它PK;掛牌日台股重挫近200點,上海商銀股價卻爆量上攻,市值衝上1450億,一舉超越新光金、永豐金;它的總資產達1•7兆,遠高於多家金控。這家國內金融界獲利的模範生,大力仰仗的,是旗下2700多位員工,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上海商銀每位員工平均每年為銀行賺得615萬元,高居全台之冠。
公司獲利佳、配息傲人,即使歷經金融海嘯等不景氣的階段,竟然還能連續9年都為員工加薪,而能讓每個員工心甘情願為公司打拼,就是老闆的本領。
操著一口濃厚上海腔,身為年紀最長的台灣企業董事長,榮鴻慶從來就不是個掛名的虛位董事長,舉凡新建分行、購置資產等重要決策,榮鴻慶每個月都會從定居的香港飛抵台灣,親自在董事會拍板定案。
走過一百年,「上海商銀」一直是華人金融界,極富戲劇性的一個存在。它擁有三個名稱、兩種身份,經歷一個創業家族綿延四代的傳承,見證了近代中國動盪的大時代,一個企業豪門家族命運的悲歡離合。
在台灣,有「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香港,有「上海商業銀行」;在上海,有「上海銀行」。歸根溯源,台灣及香港的上海商銀屬同一脈,皆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至於上海市目前的「上海銀行」,則由當地99家信用合作社整併而成,是共享金字招牌。但近年來,榮氏家族積極擴張事業版圖,不僅重回上海承建戰亂前被共產黨接收的舊廠房,甚至主動參股投資當地的「上海銀行」。
一切要回到起點上海商銀誕生的起點:1915年,民初金融家陳光甫於1915年在上海創設第一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初期這是一家只有7名員工、資本額僅10萬銀元的小小銀行,日後則因國父孫中山曾入股而聲名大譟。
1919年,當時在全中國有「麵粉大王」、「紡織大王」稱號的榮宗敬家族取得二成股權,從此成為上海商銀最大股東。當時的上海榮家,家大業大,不僅在全中國各地擁有十多座麵粉及紡織廠,是左右中國食衣市場的最大供應商,後來在政壇也擁有一席之地。前大陸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正是榮鴻慶的親堂兄。
隨著抗日戰爭,接著爆發國共內戰,大陸江山隨之淪陷,與國民政府互動密切的榮宗敬家族,原本獨霸全中國的麵粉及紡織事業,不僅廠房生產線被接連炸毀,許多生產機組也遭戰亂波及破壞殆盡,最後不得不舉家避居香港,上海商銀業務也跟著移往香港,不久,因畢生心血遭戰亂嚴重毀損、悲憤不已的榮宗敬,因病與世長辭。
1976年,上海商銀在台灣申請復業,這也是國民政府遷台後,唯一在台復業的民營銀行;1996年由榮鴻慶接任副董事長,有別傳統保守,轉為積極任事,決定投入24億台幣在台灣設立總部大樓,展示根留台灣的決心意志,從此奠定上海商銀大力擴展的根基。至今,上海商銀在台灣擁有69家分行,在香港、越南及新加坡設立分行,泰國、印尼及柬埔寨則設有代表人辦事處。
目前除了在台北、新北及新竹市各增設1家新分行,同時也獲准向大陸申設無錫分行。上海商銀總部在台灣,在香港則擁有持股57•6%的子行上海商業銀行,目前在香港有44家分行;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大陸深滬各大城市皆設立分行,橫跨歐美亞,國際金融網絡堪稱完整。事實上,每年上海商銀獲利穩健,其中有不少比例,正受惠於「滬港台金三角」交叉持股的結果。
「我們上海商銀有許多創舉,在銀行界算是引領風氣之先。」榮康信說,「像是24小時電子銀行、對大陸金融機構直接通匯業務和OBU對大陸台商授信業務,上海商銀都是第一家。」此外,包括網路銀行轉帳、基金網路下單、為跨境金融推出網路小額外匯匯款等,都是創新的一環。
深受榮鴻慶栽培、被外界視為榮家接班人的榮康信表示,在金融平台上導入IT、Fintech、AI和區塊鏈等高新科技,一直都是上海商銀的致力發展的目標。「爺爺最鼓勵研發的就是IT系統,」榮康信說,「其實我們在後台的資訊安全和風險控管,投入了極大努力,特別是針對企業金融部分,客戶看不到,但他們會感受到服務帶來的便利。」
然而,一家百年金融老店,之所以能夠延綿四代,事業版圖越來越大,獲利和營運體質仍能保持穩健,「關鍵在『以人為本』!」榮康信相當篤定地表示。
代表榮家時常在內湖「上海商銀行史館」接待各國貴賓訪客的榮康信,隨時不忘以流利的英語,向所有訪客介紹上海商銀能成為金融界獲利模範生的秘訣 -- 未來無論AI或理財機器人等科技不斷發展,榮家堅持的信念,就是永遠與客戶保持第一線的接觸!訓練有素、隨時為客戶提供熱忱的服務,是冰冷的科技永遠無法取代的。
不僅對客戶如此,對待所有員工更視為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商銀近70家分行中,常會發現各種夫妻檔、父女檔、兄弟姐妹…,年資三、四十年以上的,比比皆是。「榮老闆待我們就像自己家的長輩,親切、完全沒有老闆的架子我們都打心底非常敬愛他。」一位在上海商銀已有32年資歷的員工強調。
老闆謙沖親和,並不代表「公司治理」會失去分寸和界線;恰恰相反,榮鴻慶都是要求家族成員「以身作則」做起,因為上樑正了,下樑就不會歪。就如同榮氏家族四代參與上海商銀董事會運作將近一百年,卻從未有家族成員以董事會職務之便,向自家銀行借錢或進行關係人貸款。
依榮鴻慶老臣貼身觀察,認為老董事長一生的經營理念,受紡織大王父親榮宗敬身教影響甚鉅,認為一位企業家最好的管理策略,就是隨時在「第一線巡視」。「跟我去看廠,好過哥哥們去看電影!」和父親整整相差五十歲,榮鴻慶永遠記得,父親總是牽著他的小手,天天在上海各大紡織廠四處巡廠,這也是父子倆一生中最親密的互動時光。
廠房一家一家跑,生產線一條一條親自盯,隨時和第一線員工討論、掌握進度,解決問題,才是經營企業致勝之道。榮鴻慶永遠記得,父親巡廠時和作業員工談話,總是和機器運作聲交織,一塊塊整潔的棉花經過棉紡機,捲出一匹匹美麗的布料,「一呼一吸中,可以感覺到棉絮幾乎要進入到呼吸道和肺部。」榮鴻慶在紀念父親榮宗敬的<獨木不成舟>自傳中,做了這樣的描述。
看到當年紡織廠工人們辛苦紮實的工作,賺來一家大小的溫飽,如今已96歲的榮鴻慶,依舊也帶著當年和父親巡廠恭敬的心,每月往返在香港與台灣兩地間。
當年父親在麵粉、紡織經營得出類拔萃,他也謹遵父親教導的「第一線巡視」,把百年的上海商銀,一步一腳印帶上國際水平。對榮鴻慶來說,今後不論在哪個年紀,只要近100歲的他能在兩岸三地身體力行「第一線巡視」,上海榮家的故事,就能不斷傳承。
(資深撰述 張甄薇)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