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陳雅莉
【台灣銀行家】全球永續浪潮持續推進,人才荒隨之浮現,不僅政府法令規範要求,更需要與國際接軌,加上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永續管理相關科系不多見,在供不應求的情形下,ESG金融人力缺口極大。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投資人與機構益發重視企業在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議題上所採取的行動。這股銳不可擋的趨勢,促使越來越多公司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企業的永續事務,同時造就ESG人才需求急遽攀升。近年ESG人才荒大致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政府法令的規範要求,例如我國金管會拍板1,746間上市櫃公司5年內要完成碳盤查。
其次是全球供應鏈的要求,最快衝擊即是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透過稅金的壓力促使全球企業落實減碳,這些都是造成全球ESG人才荒的原因。
 法令與市場要求 凸顯ESG人才欠缺
近年來,永續投資熱潮更引爆ESG人才爭奪戰。滙豐(HSBC)於2021年12月公布《2021年永續融資及投資調查》發現,超過4成亞洲地區法人投資者表示,因具備ESG專業知識或符合資格員工數量不足,導致無法進行更多ESG相關投資。這比2020年約26%法人投資者有如此反映,又提高許多,顯示出ESG人才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企業面對ESG投資時,所遭遇最棘手的難題。
ESG人才荒還有幾個原因,例如金管會為達到政府訂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要求國內1,746間上市櫃公司必須在2027年前分階段完成碳盤查,並在2029年前取得第三方認證。政府法令規範主要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2023年起,資本額新台幣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鋼鐵、水泥業共163家,必須在隔年(2024)年報上揭露母公司碳盤查結果。
第二階段,2025年起,101家資本額新台幣50億至10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要完成碳盤查。第三階段,2026年起,其餘1,482家資本額新台幣5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必須做到碳盤查。此外,金管會也要求上市櫃公司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改為「企業永續報告書」,揭露企業落實環境、社會、治理等情形。到了2023年,須撰寫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將從現行規定資本額逾新台幣5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下修門檻到20億元,促使ESG人才需求大增。
不只政府法規,國際組織的相關規定、關鍵客戶的供應鏈要求,也都會影響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企業。首當其衝的即是將於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台灣廠商只要有產品直接或間接銷往歐洲,一定要購買CBAM憑證,代表商品已經繳交碳稅;若無法提出碳排報告,也就等於被拒於歐盟市場之外。歐盟希望透過稅金的壓力,促使全球企業落實減碳。台灣廠商未來想進軍全球市場,勢必要追隨碳邊境調整機制相關規範。
因此許多國際品牌和大企業宣布,將於2030年達成碳中和,包括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IBM、IKEA、沃爾瑪(Walmart)、亞馬遜(Amazon)、Google、Meta(原Facebook)、Nike、Adidas等。想要取得他們的訂單,一連串的供應鏈廠商都得符合淨零碳排的要求,就連台灣廠商也不例外。如果供應鏈廠商屆時無法提供相關碳排報告或作法,將直接「掉鏈」。這也是造成企業對ESG人才需求大增,卻面臨人才供不應求的原因。
設立永續長專責推動減碳任務
 可持續投資熱潮引發人才爭奪戰,根據晨星統計,2021年可持續基金的資產同比增長53%,到2.74億美元,但投資專業人才卻無法趕上資產成長的比例。同時,越來越多企業承諾2050年淨零碳排,使得ESG策略師、永續管理師等躍升為最搶手的新職種。根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旗下策略顧問機構Strategy &在2022年4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1,640家大型上市公司之中,從2011年至2019年,共414家企業委任永續長;但2020年至2021年,就有394家公司任命永續長,光是這一年新設永續長職務的公司家數,遠超過前8年的總和(如圖1)。
金管會拍板全國1,746間上市櫃公司須在5年內要完成碳盤查。假設依據企業的規模大小,每間公司需要1至10位不等的ESG人才,包括ESG策略師、永續管理師、碳管理師、碳審計師等,上千乃至上萬的人才缺口,成為企業立即面臨的招募問題。目前,已有不少上市櫃公司在董事會、總經理室下設立直屬永續發展委員會,或是成立企業永續辦公室。電子業、半導體等科技大廠設立永續長職務的比例較高,例如台達電、友達光電、宏碁及華碩等皆設有該職務,專責擬定企業的永續發展策略、推動集團減碳等任務。
ESG策略師、永續管理師的工作內容,則是確保公司永續作為符合國際趨勢與法規變動、分析公司ESG策略、強化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撰寫企業永續報告書及參與國際評比,以獲得更多投資人與機構的青睞。碳管理師、碳審計師主要負責碳盤查,並查核企業碳排數據的真實性。這些ESG人才都是許多上市櫃企業必須於近年內設法招募且增補到位。
永續――全金融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觀察國內業界永續轉型的發展,目前以科技業與金融業走得較快。金融機構作為金融資源分配者,除了提供投融資服務扶持綠能產業、協助國家能源轉型外,也要思索如何接軌國際制度、強化資訊揭露。要達到此目標,需要永續金融人才有更高且更廣的能力與思維。因此,金融業要鍵入永續的DNA,不只是永續長的責任,更是全金融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永續金融已是銀行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應此潮流,國內金控公司紛紛亟思強化ESG人才之道,期能上下一心提升永續競爭力。以玉山金控為例,去年先將成立10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更名為永續發展委員會。今年初,玉山金控更創金融業界之先,由總經理陳美滿出任永續長,成為國內第一家設立永續長的金控公司。
台北富邦銀行今年也首度招募企業永續組儲備幹部(MA),期能吸引對永續發展有熱情與專業的年輕世代加入金融業,提升與ESG相關的金融專業。顯見金融科技相關人才外,永續金融人才的培育與招募,也成為金融業者未來金融轉型發展的重點需求。包含投融資、授信篩選模式等,協助客戶邁向低碳轉型。永續題材的熱潮已反映在金融業的人力需求上。
ESG金融人才缺口大
各金控業者強調ESG、永續發展,永續金融人才培育成為重要課題。在金管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的38項措施中,人才培育最受金融業關注,凸顯國內金融機構對ESG金融人才培育有急迫需求。然而,台灣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永續管理相關科系卻不多見,在供不應求的情形下,ESG金融人力缺口極大。
此外,永續本身就是跨領域的議題,很難透過單一部門、單一面向的人才來解決。永續議題的專業能力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整合,現有的大學科系,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例如永續管理師、碳管理師可由環境工程、地理、大氣、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等背景者來擔任,但社會和公司治理面的議題,人力資源和社會科學領域者也有發揮的機會,永續金融、影響力管理及永續領域的解決方案等,需要的是跨領域知識,而非僅僅是單一學科的獨立支撐。
從各國不遺餘力推動可持續投資及發展,人才缺口相應而生。因應企業對監管法規的需求不斷增長,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嗅到這類商機正在加緊人才招聘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服務團隊的人員。1111人力銀行於2021年12月發布的「2022十大亮點職務」,ESG永續管理師名列其中,且考取證照的永續管理師入行起薪至少5萬元起跳。
總是有如此多的職缺正在向ESG人才招手,但各產業也要做好準備,究竟要提供什麼樣的職場文化及環境給這群人,提供什麼樣的工作重點,將是企業領導人要深思的重點,畢竟僅藉永續長一人的職能與責任或是少數人的力量恐怕有限,唯有跟同仁做好充分的溝通,喚起員工對工作的使命感,畢竟永續工作需要與不同單位共同協調與討論,如果沒有由上而下的認同感,可能留不住這群工作繁重的ESG人才。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台灣銀行家】全球永續浪潮持續推進,人才荒隨之浮現,不僅政府法令規範要求,更需要與國際接軌,加上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永續管理相關科系不多見,在供不應求的情形下,ESG金融人力缺口極大。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投資人與機構益發重視企業在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議題上所採取的行動。這股銳不可擋的趨勢,促使越來越多公司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企業的永續事務,同時造就ESG人才需求急遽攀升。近年ESG人才荒大致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政府法令的規範要求,例如我國金管會拍板1,746間上市櫃公司5年內要完成碳盤查。
其次是全球供應鏈的要求,最快衝擊即是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透過稅金的壓力促使全球企業落實減碳,這些都是造成全球ESG人才荒的原因。
近年來,永續投資熱潮更引爆ESG人才爭奪戰。滙豐(HSBC)於2021年12月公布《2021年永續融資及投資調查》發現,超過4成亞洲地區法人投資者表示,因具備ESG專業知識或符合資格員工數量不足,導致無法進行更多ESG相關投資。這比2020年約26%法人投資者有如此反映,又提高許多,顯示出ESG人才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企業面對ESG投資時,所遭遇最棘手的難題。
ESG人才荒還有幾個原因,例如金管會為達到政府訂定「2050淨零碳排」目標,要求國內1,746間上市櫃公司必須在2027年前分階段完成碳盤查,並在2029年前取得第三方認證。政府法令規範主要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2023年起,資本額新台幣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鋼鐵、水泥業共163家,必須在隔年(2024)年報上揭露母公司碳盤查結果。
第二階段,2025年起,101家資本額新台幣50億至10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要完成碳盤查。第三階段,2026年起,其餘1,482家資本額新台幣5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必須做到碳盤查。此外,金管會也要求上市櫃公司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改為「企業永續報告書」,揭露企業落實環境、社會、治理等情形。到了2023年,須撰寫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將從現行規定資本額逾新台幣5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下修門檻到20億元,促使ESG人才需求大增。
不只政府法規,國際組織的相關規定、關鍵客戶的供應鏈要求,也都會影響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台灣企業。首當其衝的即是將於2023年試行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台灣廠商只要有產品直接或間接銷往歐洲,一定要購買CBAM憑證,代表商品已經繳交碳稅;若無法提出碳排報告,也就等於被拒於歐盟市場之外。歐盟希望透過稅金的壓力,促使全球企業落實減碳。台灣廠商未來想進軍全球市場,勢必要追隨碳邊境調整機制相關規範。
因此許多國際品牌和大企業宣布,將於2030年達成碳中和,包括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IBM、IKEA、沃爾瑪(Walmart)、亞馬遜(Amazon)、Google、Meta(原Facebook)、Nike、Adidas等。想要取得他們的訂單,一連串的供應鏈廠商都得符合淨零碳排的要求,就連台灣廠商也不例外。如果供應鏈廠商屆時無法提供相關碳排報告或作法,將直接「掉鏈」。這也是造成企業對ESG人才需求大增,卻面臨人才供不應求的原因。
設立永續長專責推動減碳任務
金管會拍板全國1,746間上市櫃公司須在5年內要完成碳盤查。假設依據企業的規模大小,每間公司需要1至10位不等的ESG人才,包括ESG策略師、永續管理師、碳管理師、碳審計師等,上千乃至上萬的人才缺口,成為企業立即面臨的招募問題。目前,已有不少上市櫃公司在董事會、總經理室下設立直屬永續發展委員會,或是成立企業永續辦公室。電子業、半導體等科技大廠設立永續長職務的比例較高,例如台達電、友達光電、宏碁及華碩等皆設有該職務,專責擬定企業的永續發展策略、推動集團減碳等任務。
ESG策略師、永續管理師的工作內容,則是確保公司永續作為符合國際趨勢與法規變動、分析公司ESG策略、強化與利害關係人溝通、撰寫企業永續報告書及參與國際評比,以獲得更多投資人與機構的青睞。碳管理師、碳審計師主要負責碳盤查,並查核企業碳排數據的真實性。這些ESG人才都是許多上市櫃企業必須於近年內設法招募且增補到位。
永續――全金融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觀察國內業界永續轉型的發展,目前以科技業與金融業走得較快。金融機構作為金融資源分配者,除了提供投融資服務扶持綠能產業、協助國家能源轉型外,也要思索如何接軌國際制度、強化資訊揭露。要達到此目標,需要永續金融人才有更高且更廣的能力與思維。因此,金融業要鍵入永續的DNA,不只是永續長的責任,更是全金融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永續金融已是銀行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應此潮流,國內金控公司紛紛亟思強化ESG人才之道,期能上下一心提升永續競爭力。以玉山金控為例,去年先將成立10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更名為永續發展委員會。今年初,玉山金控更創金融業界之先,由總經理陳美滿出任永續長,成為國內第一家設立永續長的金控公司。
台北富邦銀行今年也首度招募企業永續組儲備幹部(MA),期能吸引對永續發展有熱情與專業的年輕世代加入金融業,提升與ESG相關的金融專業。顯見金融科技相關人才外,永續金融人才的培育與招募,也成為金融業者未來金融轉型發展的重點需求。包含投融資、授信篩選模式等,協助客戶邁向低碳轉型。永續題材的熱潮已反映在金融業的人力需求上。
ESG金融人才缺口大
各金控業者強調ESG、永續發展,永續金融人才培育成為重要課題。在金管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的38項措施中,人才培育最受金融業關注,凸顯國內金融機構對ESG金融人才培育有急迫需求。然而,台灣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永續管理相關科系卻不多見,在供不應求的情形下,ESG金融人力缺口極大。
此外,永續本身就是跨領域的議題,很難透過單一部門、單一面向的人才來解決。永續議題的專業能力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整合,現有的大學科系,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例如永續管理師、碳管理師可由環境工程、地理、大氣、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等背景者來擔任,但社會和公司治理面的議題,人力資源和社會科學領域者也有發揮的機會,永續金融、影響力管理及永續領域的解決方案等,需要的是跨領域知識,而非僅僅是單一學科的獨立支撐。
從各國不遺餘力推動可持續投資及發展,人才缺口相應而生。因應企業對監管法規的需求不斷增長,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嗅到這類商機正在加緊人才招聘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服務團隊的人員。1111人力銀行於2021年12月發布的「2022十大亮點職務」,ESG永續管理師名列其中,且考取證照的永續管理師入行起薪至少5萬元起跳。
總是有如此多的職缺正在向ESG人才招手,但各產業也要做好準備,究竟要提供什麼樣的職場文化及環境給這群人,提供什麼樣的工作重點,將是企業領導人要深思的重點,畢竟僅藉永續長一人的職能與責任或是少數人的力量恐怕有限,唯有跟同仁做好充分的溝通,喚起員工對工作的使命感,畢竟永續工作需要與不同單位共同協調與討論,如果沒有由上而下的認同感,可能留不住這群工作繁重的ESG人才。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