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金融機構因應跨界新常態!培育「國際級人才」為首要之務

作者 台灣銀行家 責任編輯 賴慧津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3/11 21:42
最後更新時間:2022/03/11 21:42
為培育國際金融人才,國際金融學院已成近期熱點上的話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為培育國際金融人才,國際金融學院已成近期熱點上的話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作者:蘇偉華

【台灣銀行家】為培育國際金融人才,國際金融學院已成近期熱點上的話題,目標是將台灣打造為國際高階資產管理中心,業界也樂觀看待,希望能從中培育國際級金融人才。隨著國際金融情勢變化,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競爭多變,金融業面對未來有相當多的挑戰,不少金融機構業者普遍認為,儲備人才是未來更國際化的最重要因應之道,因此,國際金融學院在產官學研通力合作,與金融業共襄盛舉下,目前全台已有22家金融機構產學合作,還包含財政部轄下八大行庫、財金公司、證交所、集保等官方機構,期盼國際金融學院具有銀行、保險、證券等跨業別多元路線,為台灣的金融國際化盡一份心力

 

全球金融市場競爭多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一銀人力資源處處長杜文達  強化外語力 廣徵在地人才

針對目前金融業面臨最大的人才挑戰,表現在國際化、ESG、數位化等國際金融人才稀缺問題上,第一銀行人力資源處處長杜文達認為,「首要任務就是國內須自己培育在地人才!」因此,一銀早在全球經濟重心移動時,即意識到亞太區經濟地位越顯重要,例如現在的新南向政策,一銀很早就開創柬埔寨、越南兩條南向高速公路,展現點線面全球布局的雄心壯志。一銀充滿策略性的發展腳步,以8個全球金融中心為據點,再向其周圍城市開拓業務區域。

 
早在綠色金融議題火熱前,一銀就走在所有銀行前面,是國內第一家簽署赤道原則的公股銀行,為落實ESG責任授信的目標,也積極尋覓綠色金融相關的人才,繼續協助引領公股ESG新典範。另外,為因應數位化浪潮來襲,一銀同時擬定各種數位轉型發展策略與創新數位應用,對於富創新因子且對數位金融懷抱憧憬的年輕人,同樣展開雙臂,歡迎加入。

未來金融人才應具備數位因子及國際化思維。(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尋找高移動能力國際菁英

從金融機構的人資角度來看,杜文達認為,快速的世代交替,造成人員人力及能力銜接的困難度大幅提升,如何讓新進人員迅速融入金融業文化,是人力資源部門須共同面對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金融人才應具備數位因子及國際化思維,畢竟過去的專才專用已經不符現下的時代背景,唯有跨界、跨域思考,才能帶給金融業更多創新與機會。杜文達認為,為提供客戶方便穩定的金融服務,未來金融業將逐步轉變為金融科技業,相關從業人員不能像過去僅熟悉存放匯款等金融業務,未來可能還需具備程式開發及數據解讀能力,另外,為因應銀行全球布局,如何找到具備高移動能力的國際人才,也是未來發展重點。

為了鼓勵全員培養英語力,一銀內部透過各種補貼方案、獎勵措施、競賽活動、拍攝影片等方式,有效讓全員考取英語證照比例增加,讓英語力成為金融人才職能的重要一環。同時配合海外布局及雙語分行布建,也鼓勵員工學習第二語言,如日語、德語、東南亞語系等,積極協助外派員工快速融入當地生活,在彰顯國際化目標的同時,也能落實在地化管理。

玉山金人資長王志成 人才是先行指標更是關鍵指標

深耕國際金融市場多年的玉山銀行,近年來也積極朝海外發展,因應東南亞發展快速已在各國擴點,壯大海內外布局是玉山在第4個10年的重要發展策略之一,目前已完成9個國家、28個據點的布建,將持續拓展亞洲金融平台;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認為,人才的培育──是金融業進行長遠策略布局的重要議題!因此國際金融學院也是因應台灣希望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與高階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培育出更貼近國際金融人才的目的所成立,也將成為未來國際金融人才的關鍵來源。

人才是先行指標,同樣也是關鍵指標,不論是國家、產業或企業,都需要優秀且多元的人才,進而產生創新進步的動能。金融業如何擦亮品牌將越來越重要,如何打造完善的職涯發展、有吸引力的舞台及具競爭力的薪資,並創造內部同仁的友善體驗,將決定未來企業的品牌競爭力,透過吸引人才、創造美好員工體驗、運用口碑行銷的方式打造正向循環,已成為每個企業的重要策略。
 

台灣已走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區域化、國際化的經營勢在必行,ESG是全球議題,也是台灣不能缺席的重點項目,玉山以實際行動響應ESG浪潮,包含責任投資、責任授信及淨零行動等永續作為,玉山亦宣布不再新承作燃煤電廠專案融資,是國內金融業首例,也是台灣第一家全面發行「零碳信用卡」的銀行、目標在2030年100%使用再生能源、2050年成為淨零碳排銀行,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推廣ESG永續作為,並吸引更多ESG人才加入玉山。

玉山近年針對數位發展、智能應用、資訊研發、資安管理等科技領域進行重點布局,在這些議題上,始終都環繞著如何打造一個長期穩定且優秀的人才供應鏈,因為穩定的人才輸入,才可以建立長期競爭優勢。政府近年也積極與業界、學界共同解題,為未來的人才議題進行討論,「國際金融學院」就是其中一個解方,為業界急需的特定專才提供一個穩定來源。

產學合作 搭建理論與實務

就目前人才落差問題應如何克服,王志成認為,金融是一門應用科學,理論必須與實務進行連結,近年來玉山也積極與學界及研究機構合作,玉山於2010年成立玉山學術獎,協助教授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之外,亦與臺大、交大及中研院共同成立AI研發中心,與多位教授共同合作,加速台灣金融科技發展。理論雖是基礎,但隨著金融的樣貌不停改變,學生對於金融趨勢的理解、能力的培養也要不斷更新,除跨境、跨界、跨虛實讓思維與能力的需求和過往大不相同外,更因應國際金融、高端財富管理發展,併購、結構融資、家族傳承、ESG責任投資等特殊專業領域,也將成為未來銀行的重點業務,也是台灣金融發展的首要重點。

過往單軌的T型人才職涯發展已不是必然,π型人才將有更多機會與發展空間,玉山近期在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打造高端財富管理與法人金融的雙核團隊,提供高端顧客更完整且全面的服務,除延攬外部優秀人才外,內部也有許多優秀的法人金融、財富管理、稅務專家及企劃人才進行轉任,「跨」這件事將成為新金融常態,傳統的金融職涯路徑仍是存在,但更多的職涯可能性將來自新的機會與挑戰,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跨領域人才,將是未來金融的基本人才設定。
 

跨出舒適圈 發揮正向影響力

王志成從事HR工作多年,他認為職涯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除了要具備硬實力外,軟實力也同等重要。硬實力就是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語能力、跨領域專業及豐富的實務經驗等。外在環境的快速改變已是趨勢,在這樣瞬時競爭的環境下,更仰賴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韌性,也就是軟實力,包含:主動積極的態度、對事物的高度好奇心,還有時時保持謙虛的心態。王志成也鼓勵有心從事金融業的人才,以更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未來,畢竟「跨」這件事將成為未來常態,鼓勵自己多跨出舒適圈、走出同溫層,多挑戰自己極限,多嘗試新事物,這種開放心態可以讓自己常保熱忱與增廣視野,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替團隊與自己創造更多舞台機會,並為企業創造長期價值。

永豐金人資長廖家宏 正視求才趨勢三大調整

永豐金人資長兼銀行人力資源處處長暨資深副總經理廖家宏分析,目前求才趨勢有三大調整趨勢,首先是專業結構調整,從過去金融專業轉化為多元化專業,其次是年齡結構調整,最後是人才來源挑戰。

過往金融業多數仍以財金科系背景人才為徵才主要對象,然在永續經營的目標下,如今已經不分產業市場皆競逐各式人才,使各類專業人員需求明顯擴張,如面對數位轉型所需的資料科學家、資訊安全、AI、資訊及相關工程人員;企業永續所需的風險管理人才及綠色金融人才等;再者為永豐長期發展海外業務所需的國際型人才等,驅動人資在人才召募上更契合公司長期發展所需,在人才專業結構上不斷靈活調整。以永豐數位科技人才為例,2021年數科人數比已超越金控總人數10%,未來3年將持續擴增數位科技人才如ABCD〔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的布局,且為因應及提高客戶服務,永豐也將在該領域提升30%至50%人力。此外,在國際人才的汲取上,永豐除了推動策略人才(MA)外,也長期推動及國際法金業務儲備幹部(IMA)計畫,希望投入資源,透過國際人才的自訓養成,逐步擴充永豐生生不息的人才庫。

企業在徵才上年齡已更趨多元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延攬數位菁英 看重國際金融歷練

其次是年齡結構調整,受到人口老化現象的持續加劇,我國核心勞動力年齡持續向後遞延,2010年勞動力年齡集中在25至34歲,2020年提升到35至44歲,預估2030年將延至45至54歲。隨勞退新制上線,員工退休金可隨帳戶移轉,故過往長期留任單一企業的傾向也有所不同。企業已不再像過去主要鎖定畢業生或是年輕人,目前企業在徵才上年齡已更趨多元化。最後是人才來源挑戰,如今已經是與國際爭奪人才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國內金融業市場飽和,金融機構必須走向國際,然台灣金融人才普遍缺乏國際金融業歷練,面對開拓海外市場,最需關注的議題,包含現有員工技能重塑與升級、建立國際級視野、培養及建置全球化人才庫並且由台灣出發接軌國際、放眼全球的總部管理能力等等。

永豐認為人人都是人才,台灣人才也漸於全球企業嶄露頭角,面對未來的人才競逐,廖家宏認為國內企業每一單位都有轉型議題,而人才的選、育、留、用,人資皆扮演關鍵角色。在人才培育上,人資需看得夠遠、想得夠廣,以規劃具前瞻性機制打造人才發展平台。例如,永豐在國際人才培育計畫即以「專業能力養成、體驗學習深耕、鞏固組織向心力、定崗專才串接」為四大重點,IMA增設外派儲訓歷程,使專業能力養成兼具深度及廣度,另導入「學長姐關懷」、「Mentor」等學習輔助機制,加速學員的吸收與成長,持續培育新一代的金融專才。並且,永豐將台灣、香港、中國的人才作為一個整體來評估,每年會進行「海外人才意願調查」、「海外輪動計畫」,並在人才盤點及人才發展計畫中,將海外歷練納入實踐,打造人才平台、建立全球人才庫,讓人才得以更好地運用培訓資源、取得舞台,以深耕台灣並拓展海外企業版圖。

至於人才能力落差,永豐分別以「由外而內」及「由內而外」兩個角度來展開,永豐視野放眼國際,持續運用科技專業創新,致力帶動嶄新金融體驗,近年榮獲國內外各重要機構評比獲獎,「由外而內」激勵團隊精進內部能力。然而,人才培育畢竟沒有懶人包,永豐在人才培育基礎功上,持續採取多管並進,除前述特定對象專案培育外,更有全員1+1培育學程(核心專業學程+全員數位學程)方案,顧及每一位同仁的持續成長,以「由內而外」達到以自身專業為核心向外擴大範疇。另外,我這裡想更強調人才的心理素質,其中最重要的心理能力就是敏捷協作力、問題解決力,運用跨團隊合作及面對問題思考解決,成為未來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所以我們也很期待在國際人才培育上,研訓院能扮演領頭羊角色,整合資源提供企業更多支持,加速台灣金融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

法國興業銀行總座劉光卿 金融意涵+國際廣度與深度

負責拓展及監督法國興業銀行在台灣的業務,同時也是台灣海洋風電(Formosa1)專案融資計畫參與者之一的法國興業總經理劉光卿認為,國際金融的意涵可以拆成兩個面向來看,前者是金融的意涵,後者是國際的廣度與深度;從外銀的角度來看,國內原本就有許多在職或在學的課程足以滿足在金融上的專業,或是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從業者都可以做到很金融的意涵。但在國際的意義上,台灣現況的的確確存有不少挑戰,國內資金相當豐沛,但我們的錢跟標的物很明顯都流到國外,目前看起來,倘若要透過台灣的手,做到所謂的在地化有其難度,除了法律規範,加上台灣的胃納量跟規模不足的問題,目前要真的做到國際化,甚至把產品設計出來拿到其他金融中心相比有其困難度。

劉光卿認為,台灣金融市場一直有足夠的產品、知識跟人才,不像過去取得專業知識的難度較高,如今想要在職訓練、出國研修等等都不成問題,整個來看,國內財金系相關人才培養相當充足。業界包含從產品、設計、風險管理及銷售等等,已有不少銀行、券商、投信都有能力可以做,但很明顯是台灣的市場規模不夠大,胃納量不足的情況下,變成要回過頭思考,實際限制是我們並沒有很大的野心,增加對系統、人員的投資,不以在地市場為滿足,而是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可以將這些金融產品對外輸出到中國、新加坡、日本,甚至是歐美其他國家。

開放更多實務界人士參與討論

如今國際金融環境變化多端,不管是傳統金融的轉型,還是因金融科技,像是區塊鍊及AI等應用帶來的新轉型,劉光卿對國際金融學院的期待是,不管是金融從業人員或是未來要投入金融業的學生們,對科技的運用、商業模式的演化與國際法規監管趨勢,都值得加以探討並尋求相對的策略。以國際板債券為例,就是典型的商業模式引進,本地投資者、承銷業者、會計師、律師及國內債券規模與政府稅收均因此商業模式而受益。最近ESG對投資融資等金融業務的影響,也值得持續關注並發展ESG有關商機。

因應金融環境的詭譎多端,台灣的金融基礎建設應更與時俱進並求新求變,開放更多實務界的人參與討論,充份掌握國際脈動發展與掌握國際法規和科技對金融業的影響,讓台灣金融變成創新者而非追隨者。他也期待國際金融學院能加強實作,擴大教師群的內涵,避免學用落差的詬病。例如不要只是單向老師授課,鼓勵個別學員或團隊從事有關實務之專題研究。甚至請贊助者主動派出任務,實際解決金融界遇到的痛點。未來,金融市場勢必更國際化,已是一條不可避免的道路,提供這些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發展的空間與平台,才能有效地擴展本地金融業規模,未來進軍國際市場將是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台灣銀行家月刊

#金融機構#人才#國際市場#實務界人士#數位菁英#跨出舒適圈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台灣銀行家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

看更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677

0.0858

0.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