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民間投資強勁、出口表現佳!「這優勢」南韓贏不過

作者 台灣銀行家 責任編輯 黃詩惠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2/03 13:04
最後更新時間:2022/02/03 13:04
台韓人均GDP差距有逐漸縮小趨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台韓人均GDP差距有逐漸縮小趨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作者:張嘉伶

 【台灣銀行家】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葉俊顯分析,台韓人均GDP拉近,除貿易戰和疫情,還包括人口負成長、匯率、國內投資增加,及中小企業製造業技術和產值成長。台灣隱形冠軍產業在大環境變動下受影響較小,對人均GDP貢獻度高。
 

在民間投資動能強勁、出口表現亮眼帶動下,大舉拉升2020年台灣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大關,縮短與韓國的距離,甚至2025年可望超車韓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葉俊顯分析兩國人均GDP拉近原因,除美中貿易戰和疫情等外在因素,還包括人口負成長、匯率影響、國內投資增加,以及中小企業製造業技術和產值成長。相較韓國,台灣隱形冠軍產業如食品及飼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在全球大環境變動下受影響較小,對台灣人均GDP貢獻度高。

2025年台灣人均GDP有望超越韓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於2021年10月發布報告顯示,台韓人均GDP差距有逐漸縮小趨勢〔圖1〕,2024年兩國人均GDP將破4萬美元,預估到2025年,台灣將達42,802美元,超越韓國42,719美元。
 

台韓人均GDP有逐漸拉近趨勢。(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葉俊顯表示,若仔細觀察兩國GDP,可發現拉近始點,一是2018年美中貿易戰,韓國人均GDP下降,台灣人均GDP反而自2019年開始上升;二是2020年疫情爆發,加速台灣人均GDP攀升,拉近彼此差距。前者影響供應價格和國家進出口占比,後者更直接衝擊全球供應鏈產量及市場需求。另從經濟成長率也可看出,韓國2019年為2%,2020年為負0.9%,韓國受到貿易戰和疫情影響較深,致使該國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出現衰退現象。至於台灣2019年經濟成長率為2.45%,2020年為2.98%,2021年更有6.09%。

貿易戰與疫情 韓國受害比台灣深

台韓兩國在這兩大事件中,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經濟表現?關鍵在於疫情影響程度不同、國際貿易和跨國生產情況不同,以及自由貿易協定(FTA)與貿易依賴不同。葉俊顯指出,兩國皆受疫情影響而衰退的產業,包含廣義的紡織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其中,與2015年相較,2020年韓國紡織業衰退情況比台灣嚴重。但在運輸及倉儲業、交通設備製造業,與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出現迥異表現〔表1〕。疫情期間,韓國藝文、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遭到重創,負成長12.14%;台灣因防疫得宜,反而正成長11.15%。這也是拉近兩國人均所得的主因。

台灣防疫得宜,拚出正成長。(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台韓的國際貿易條件不同,也導致兩國在美中貿易戰下所受影響有所差異。因為,韓國簽署的FTA相當多,尤以多邊FTA為主,加上跨國企業數量也較台灣多,台灣貿易對外依存度雖高,但韓國貿易倚賴中國更深。因此,面對貿易戰時,韓國所受的影響層面較廣。在全球政經局勢穩定情況下,簽署FTA,有助於減少貿易屏障,增加跨國企業數量及增加貿易總額。惟在政治、經濟、環境等衝擊下,如貿易戰、國家政治局勢不穩、疫情、日本核災等,也增加跨國生產風險。

葉俊顯解釋說,透過國際貿易中心(ITC)進出口資料〔表2、表3〕,可發現台灣對中國出口下降比例低於韓國,顯示韓國對中國出口依存度高於台灣,且大型企業在中國投資甚多。貿易戰和疫情發生,或有政經局勢變化時,韓國受的傷會比台灣更重。

韓國對中出口依存度高於台灣。(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台韓兩國產業對中國出口下降比率。(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台幣升值 無損台灣出口產品競爭力

再仔細探討長期拉近兩國人均GDP原因,可能是人口成長速率不同,影響人均所得、匯率影響、投資變化及產業結構差異。台韓皆面臨少子化問題,但兩國人口成長有所不同,比率差約為0.02,意即台灣人每生1個小孩,韓國人生1.02個小孩。因韓國經濟衰退,台灣經濟正成長、人口負成長,致使人均GDP差距縮小。匯率是影響進出口價格和該國產品競爭力的因素,韓國遠程實質匯率在2012年至2014年間上升、2018年後下降,台灣遠程實質匯率長期呈現下降趨勢,確實與平均國民所得拉近或拉遠有關。貿易戰後,台幣強勢,幾乎年年升值。韓元波動較大,近期實質匯率持續下降。

葉俊顯表示,台韓皆以出口為主,長此以往,都是希望以貶值增加本國產品競爭力。從2010年以來,台幣實質匯率相較韓元一直處於相對低的位置。但近2、3年來,台幣升值,代表出口產品價格較貴,出口量理應下滑,實際卻未發生。

「在工業4.0風潮帶領下,台灣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正在數位轉型。許多台商回流投資,也不再只生產低階產品,而是智慧化生產。」葉俊顯指出,貿易戰及疫情影響下,全球製造供應鏈由「長鏈」變「短鏈」,台灣ICT、晶片等產業在國內即可做到上下游垂直整合,無須再到海外找其他廠商合作,加上具產品競爭力,在價格上有足夠談判籌碼。未來,台灣若產業結構轉型成功,經濟成長將超越韓國。

根據供需法則,價格上升,需求會減少。但根據IMF對兩國進出口數量的變化率,在2018年至2019年出口資料中,可看到兩國出口數量並未有太大的變化,顯現台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打破「匯率貶值救出口」的傳統思維。
 

台灣固定資本增加 拉近與韓距離

產品具競爭力,可能源自投資長期變化。長期以來,台灣的國內投資始終低於韓國,但近來出現轉變,尤其是在2018年後逐年與韓國拉近。葉俊顯研究台灣資本形成長期低於韓國,可能是台灣的民間消費遠高於韓國,或台灣儲蓄率並未轉化成投資。若比較兩國消費占GDP比重變化,依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09年前,消費高確實是台灣投資低的主因。但在2009年後,台灣消費占GDP比重從近72%逐年遞降至62%。韓國消費占GDP比重相對穩定,一直維持在63%至66%之間。

至於兩國儲蓄率變化,從世界銀行(World Bank)儲蓄率(包括投資)資料,發現台灣儲蓄率於2012年逐年上升,2015年追平,甚至是在2020年超越韓國,顯示台灣儲蓄率沒有完全轉化成資本累積。因兩國過度儲蓄現象有所不同,可從固定資本形成所投入的產業標的、過度儲蓄的可能流向等兩大角度,探討儲蓄後的投資標的。國內資本形成受產業結構差異、產業分布及企業規模等影響。根據經濟部統計,製造業投注最多固定投資,以2018年至2020年間電子零組件為主。另外,食品及飼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等產業投資也有上升。這些產業都以中小企業居多。

葉俊顯表示,依中研院社會學者以1995年至2014年資料,比較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對台灣附加價值的貢獻,結果發現,前者貢獻度比後者還高。顯見中小企業是台灣根基,投資金額雖不高,但仍持續研發且投資關鍵性技術。消費下降,而資本形成沒有上升,意味著中間的過度儲蓄流向具風險的資產,如股市,或是避險資產如房地產等。因此,可預期台灣股市和房市將有較多資金挹注,推升成長趨勢。

台灣中小企業多 隱形冠軍貢獻高

台韓兩國產業結構不同,韓國以大型企業為主,台灣則以中小企業居多,長期支持台灣經濟緩步成長,加上過去在中國大量投資的台商回流台灣,也是拉近兩國人均GDP的關鍵。
葉俊顯比較兩國的一、二、三級產業,相對本國GDP占比,發現台灣產業比例變化較大,特別是在2012年後,製造業產值明顯成長。兩國ICT產值則以相近速度成長。為更精準估計長期結構所產生的產業成長差異,他以2000年為基準,得到兩國服務業及製造業占GDP成長比重。結果顯示,台灣製造業相較韓國,確實有較高比例的成長,但韓國服務業成長比台灣快。

自2010年起,兩國ICT產業成長總量,韓國780億美元、台灣586.8億美元,若除以人口數(台灣約為韓國的一半),台灣ICT產業貢獻到人均所得的幅度比韓國約為1.5倍,是兩國人均GDP拉近的原因。此外,台灣的食品及飼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成長幅度相較兩國的人口加權後,也有明顯成長。葉俊顯說明,台灣中小企業依照實收資本額定義,韓國則依照銷售額定義。韓國對中小企業定義較寬鬆,若由台灣定義來區分韓國中小企業,其實有一半以上應屬於大型企業。反之,若以韓國標準,台灣的中小企業大多會被認定為小型企業,足以顯示兩國在企業大小分布的不同〔圖2〕。

台韓企業大小分布存在差異。(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然而,兩國中小企業最大的差異為何?根據我國的中小企業新舊制比較,台灣資本額在8,000萬到1億元新台幣間的製造業公司,銷售額居然占GDP比重24%,貢獻度之高。在韓國,這個類型的企業數量是幾乎不能相比的。「製造業(非ICT產業)產值成長,是台灣近期經濟成長另一重要因素,主要貢獻源自於台灣中小企業中的隱形冠軍。」

葉俊顯直言,相較於大企業,這些隱形冠軍有專利技術研發及程序上革新等優勢,可適用於小領域專門生產,不受全球化成本降低或短期經濟波動影響。台灣中小企業並未在全球化過程中消失,關鍵在於擅長跨領域合作,維持產值和競爭力。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Blueseeds天然初萃精油

👉招財能量爆強的財富精油,還可抽Audi

👉偷做醫美嗎?臉怎麼亮成這樣

👉你有聽過洗髮精也要換季嗎?


台灣銀行家月刊

#企業#生產#跨領域#競爭#GDP#服務業#製造業#房地產#經濟部#投資

專欄作者介紹

作者

台灣銀行家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

看更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592

0.1225

0.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