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予安
【台灣銀行家】隨元宇宙熱度竄升,虛擬通貨作為DeFi核心價值,討論度居高不下,銀行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可望增強現有金融業服務,自中心化金融走向去中心化金融,翻轉現有銀行業營運模式,帶來效率與創新商機。
臉書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10月拋出一項5年徵才萬人計畫,將招兵買馬用以打造模糊實體和數位界線的「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這個詞彙瞬間席捲全球,外界普遍認為,加密貨幣將扮演元宇宙間不可或缺的要角。
金融業或支付業亦漸漸嗅聞元宇宙商機,如萬事達卡(Master Card)10月甫宣布攜泰國、澳洲、新加坡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軍亞太區發行首張加密貨幣卡,用戶可直接將加密貨幣轉為法幣,進行日常支付,展現新興浪潮下數位支付新可能性。
未來銀行業應用區塊鏈技術,亦可望增強現有金融業服務,自中心化金融走向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翻轉現有銀行業營運模式,帶來效率與創新,創造新商機。
在元宇宙複製實體金融體系
「DeFi幾乎能做到與實體金融機構相同的功能!」臺灣銀行創新實驗室主任黃世欽說,DeFi應用領域可涵蓋支付、身分驗證、保險、投資、交易所、借貸等,形成完整金融生態系。換言之,DeFi如同在元宇宙複製一套實體世界中的金融體系。
實體世界由央行發行鈔票和硬幣、銀行行員服務、存放鈔票金庫、稽查人員、法令規範以及政府監管等角色運作,元宇宙則由一條條程式碼負責,使用加密貨幣,並依循智慧合約中的遊戲規則,自動化運作。
黃世欽指出,傳統銀行在實體世界中以法幣建立支付、保險、投資、交易所及借貸等服務,隨科技的進步,傳統銀行業出現第一次變革,即純網銀、數位銀行陸續出現,傳統銀行透過科技將實體世界數位化,力拚數位轉型,如此將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連結,屬於「實虛整合」。
相對的,DeFi則屬於「虛實整合」,元宇宙這樣的虛擬世界,必須向實體世界連結才有價值,而實體世界則想往虛擬世界靠攏,以提升服務效率。
傳統金融業可補足適度中心化
COVID-19席捲全球,經濟活動轉向線上進行,加速虛擬世界金流需求,也驅動DeFi發展。外界預言,元宇宙經濟規模未來將超越實體世界,當元宇宙構想逐步成真,加密貨幣、NFT等虛擬資產作為元宇宙的關鍵工具,去中心化金融屆時將更具重要性。
11年前,拉斯洛漢耶茲(Laszlo Hanyecz)以1萬個比特幣向史德文特(Jeremy Sturdivant)交換2個披薩,創下幣圈知名「比特幣披薩日」由來,意義即是將虛擬世界的價值對應連結實體世界的價值,達到虛實整合效果。
不過,人類不會完全活在虛擬世界的元宇宙中,無論是NFT、加密貨幣抑或DeFi,仍要和現實世界共存並連接才具意義,而這種並存體系,正給予傳統銀行發展契機。
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時常暴漲暴跌,價值波動度高,較具投機性質,難以應用於支付上,不過,未來穩定幣(Stablecoin)此類價值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即可望作為和傳統金融業合作發展DeFi的媒介。
目前國際間包含美國、日本等國家已存在穩定幣,回看台灣,為解決多數加密貨幣漲跌幅劇烈、價值難以衡量的問題,Maicoin董事李豪(Leo Seewald)說,今年將拋出極有潛力的挑戰,擬攜手支付業、科技公司等,逐步推出台灣的穩定幣作為未來的支付工具,可望成為傳統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之間的重要橋樑。
黃世欽認為,傳統金融業在DeFi生態鏈的機會,主要是抓住可以扮演的角色,包含造市者(Market Maker)、參與者及服務提供者等,在去中心化金融中補足適度的「中心化」功能。
去中心化為一把雙面刃,缺乏監管機構下自由度相對高,對用戶而言亦較缺乏保障,若用戶存於傳統銀行的錢遭盜領,銀行、保險公司或國家會給予賠償,但在DeFi世界中,缺乏專責機構管控,若平台倒閉、出現程式碼漏洞、被駭客入侵,投資者將求償無門。
Coinbase今年4月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Circle也打算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方式於紐約證交所上市,雖然從事去中心化交易,卻透過中心化交易市場上市進行監管,即是為強化大眾的信任與接受度。
黃世欽指出,可見適度中心化反而有助於去中心化金融的長遠發展,對於傳統銀行業相關發展機會亦是如此。
幣圈及銀行業可共榮共好
對應國際間加密貨幣發展現況,今年10月中旬,比特幣期貨ETF(Bitcoin Strategy ETF)於紐約證交所正式掛牌,雖然美國仍未開放比特幣現貨ETF,此舉仍引起全球矚目,在加密貨幣業者眼中,更是樹立產業監管里程碑。
黃世欽觀察,未來金融業的機會之一,即是直接參與加密貨幣及其衍生性金融商品,包含期貨、ETF的發行與交易,抑或發行金融生態圈內使用的加密貨幣,進而提供支付、身分驗證、保險、投資及借貸等服務。
幣世代科技創辦人李國榮指出,目前銀行積極發展數位金融,可稱為Bank2.0,未來區塊鏈技術應用應會成為Bank3.0關鍵,如LINE已有針對區塊鏈做布局,意在協助各國創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
李國榮看好加密貨幣法規位階明確後,銀行可和加密貨幣業者加深合作,除了提供加密貨幣相關保險及借貸服務,還能進一步共同創造開發創新產品及服務。
其次,虛擬貨幣具去中心化的匿名特性,難以被國家機關追蹤,亦衍生稅務等待解議題。黃世欽說,銀行可比擬現行商品信託模式,將投資者放於加幣貨幣交易所中的資產進行信託,扮演角色如同股票市場中的集中保管交易所,解決虛擬貨幣交易所財務及資產不透明的問題。
李國榮則點出,若僅有智能合約、沒有第三方背書,有些不肖割韭菜團體,經營一段時間後就無預警關閉,影響用戶資產,也導致用戶對DeFi及區塊鏈產生不信任;若可由銀行業擔任保護金融消費者資產的受信任第三方角色,保護加密貨幣及智能合約,可望大幅降低客戶的安全顧慮。
金管會2019年推動證券代幣(STO)制度,採分級管理機制,若非屬上市櫃及興櫃的公司發行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募資金額在新台幣3,000萬元以下可豁免申報。黃世欽認為,另一銀行業可掌握的發展契機,是協助無能力上市櫃的公司發行其股份之STO,協助其增加股份流通,促進募資。
另由於現行加密貨幣交易所缺乏監管,常有洗錢、逃稅等問題,黃世欽說,若透過銀行經營虛擬貨幣交易所,不僅能讓消費者安心儲存資產,亦能夠將消費者進行虛擬貨幣或資產交易納入監管。
DeFi商機是金融監理新挑戰
不過,DeFi帶來銀行業的發展契機,仍須建立在主管機關開放與核准的前提下。有加密貨幣業者坦言,目前虛擬通貨法律定位仍不明確,當加密貨幣業者有意探詢和銀行合作的可能性,銀行皆有諸多顧慮。
金融業為特許行業,主管機關監理與金融機構法遵,是民眾信任傳統中心化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當去中心化時代來臨,業者觀望加密貨幣業者和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將碰出何種火花,一切皆須回到根本的議題:虛擬貨幣的監管是否明確化。
日前央行指出,比特幣等虛擬通貨曾試圖挑戰並改變貨幣型態,但因價格波動劇烈、投機、炒作等問題,已被界定為風險性的虛擬資產或商品,而非貨幣。不過考量虛擬通貨交易平台恐被利用為洗錢管道,行政院指定金管會為虛擬通貨業者洗錢防制主管機關,惟管理仍不涉及產業治理、經營管理及消費者保護層面。
目前國際對加密貨幣屬於貨幣還是虛擬商品仍有爭議,虛擬通貨價格的不穩定性及炒作,洗錢、非法交易、不易監管等問題,皆使各國政府存有疑慮。隨元宇宙熱度竄升,虛擬通貨作為DeFi核心價值,討論度居高不下,央行及金管會都仍未改口對虛擬通貨的見解,不難看出金融主管機關對虛擬貨幣的憂心。
國際間已喊出2050淨零碳排目標,不過透過區塊鏈分散式技術演算法,相較傳統中心化耗電量更加龐大,一次比特幣交易,等同73萬筆VISA信用卡交易產生的碳足跡,較不利生態環境、執行效率等皆是必須考量的面向,是否能透過未來技術改善逐步解決,亦是DeFi發展的另一挑戰。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