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銀行家】值此武漢肺炎疫苗尚未問世,亦無特定有效藥物可供治療下,全球目前仍處於「疫情發展中」,而各國為降低經濟衝擊,紛紛祭出財政刺激方案,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台灣雖是防疫資優生,但仍應嚴加警戒,並趁此機會重新檢視國內產業發展政策,為台灣重啟新契機。
自去年12月中國武漢爆發COVID-19肺炎疫情以來,儘管台灣防疫得宜,但全球確診病例、死亡人數仍持續攀升,疫情毫無減緩的跡象。在武漢肺炎疫苗尚未問世,加上病毒感染後尚無特定有效藥物可供治療下,全球目前仍處於「疫情發展中」,究竟何時才會進入「疫後」階段,還是未知數。
值此之際,各國政府要面臨的是,在重啟經濟與防堵疫情間取得平衡的挑戰。以台灣為例,政府推出企業紓困方案與振興經濟措施,目前已有超過一千多萬人領取振興三倍券,顯示政府在提振消費上已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不過,想要恢復常軌,仍是漫漫長路。政府仍需積極動員國內相關產業和經濟資源,才能戰勝武漢肺炎。
各國紓困 設法振興經濟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紛紛祭出財政刺激方案,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台灣在紓困3.0之前,前兩階段的紓困總規模已達新台幣1.05兆元,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5%。
德國一向非常在乎「收支平衡」,但隨著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經濟前景惡化,為了支撐經濟,紓困金額預計至少將達7,500億歐元(約新台幣24.88兆元),占GDP比重約31.8%。主要措施包括1,000億歐元企業放款、4,000億歐元企業擔保、2,000億歐元銀行舉債、1,000億歐元企業股份收購等。
今年3月,美國國會批准直接撥付每人1,200美元,以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打擊。美國政府這樣做,除了抗疫外,主要是因應總統大選即將到來。這種「直升機撒錢」(Helicopter Money)方式,能否達到紓困並可點燃經濟復甦的效果,尚待進一步觀察。不過,由此可見,由公部門編列特別預算或發放現金來支應,都只是振興經濟方案的一部分。
全球央行爭相撒錢救市
政府用以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工具有兩種,一是利用貨幣政策,另一則是財政政策。傳統貨幣政策是以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公開市場操作,來落實維持物價穩定、匯率穩定、金融穩定,進而影響企業投資意願及民眾購買意願。
因應這波疫情所帶來的衝擊,除了國會通過特別預算外,各國央行也開始加入救市行列。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時,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占GDP比重約1成左右,但隨著持續買入公債、抵押擔保證券和其他標的,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
為避免造成物價上升、通貨膨脹,各國央行在2019年中之前致力於縮減資產負債表計畫。可是,沒想到去年底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包含美、加、日等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又再度快速飆升。自去年第4季起,加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占GDP比重增加近3倍,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占GDP比重也成長1成。
如此一來,大量現金流入各國政府的經濟部門中,甚至是股市和房市。這會造成什麼影響?根據推估,從2020年到2030年,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利率將維持在1%的水準,意味著低利率環境下,民眾存在銀行裡的錢只會變得越來越薄。
市場上到處充斥游資,不但影響到我國央行外匯存底幣別的比重,伴隨而來的隱憂還有可能發生潛在的通膨危機。以往認為,各國央行猛撒錢,猶如水槽中的水滿溢出來,將導致通貨膨脹。可是,在金融風暴發生後,日本央行也是拚命印鈔,結果物價反而持續下跌。
此次肺炎疫情爆發後,日本政府和央行再度下猛藥,印鈔規模與金額更勝於金融海嘯,是否會引發通膨,尚未有定論。不過,「現代貨幣理論」主張,只要能找到良好的機制來排水,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的問題,政府就可以持續擴大支出,達成充分就業,以及穩定經濟的效果。這樣的觀點已在世界先進國家中引起正反兩面的熱烈討論。
疫情中有產業輸家、也有贏家
這波疫情除了影響全球整體經濟情勢外,各國產業中,有些也因疫情受重創,有些則將受惠。例如,過去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的供應鏈,在肺炎疫情蔓延下,遭受巨大衝擊。各國開始思考如何分散企業風險,避免損及供應鏈,包含美、日等國政府更協助企業將供應鏈移出中國。
其實,早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美方提高加徵關稅稅率,已大幅影響中國大量生產的效益。若再加上各國政府近期重新評估香港自治情況和定位,中國身為「世界工廠」的地位恐遭動搖,過去以製造業為核心的發展動力將不若以往順利。
從進口數據來看,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美國進口數據呈現衰退,中國進口數據衰退幅度更大。但是中國對美國的依存度降低,不代表中國的重要性消失。相較之下,中國對歐盟的進出口比重卻是明顯增加,因為歐盟本身並無製造業,也無獨立的貨幣運用空間。
對台灣來說,這波疫情對某些產業造成負面影響,有些產業卻因而獲得新的機會。的確,各種產業面臨到政治或經濟風險衝擊時,難免會有贏家,也會有輸家。包含旅遊、運輸、汽車、營造、紡織業等,都是屬於需要紓困的產業。
反之,醫療器材、半導體、5G科技、清潔消毒、食品業等,可能無須紓困措施。一旦中國供應鏈「斷鏈」或消失時,台灣業者應把握機會,提高產業附加價值,才能有效擴大市場。
疫情促使全球企業市值大洗牌
除了創造新機會外,肺炎疫情也促使全球企業市值大洗牌,變動幅度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凸顯在崩潰經濟環境中,適應能力最強的公司受惠最多。
例如,在金融領域中,支付業者PayPal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都是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PayPal的市值排行從去年底的第76名一路扶搖直上,到今年6月底竄升至第32名,逼近美國銀行,反觀美國銀行市值排行同期間直直落,從第16名掉落至31名。
此外,影音串流業者Netflix的市值也超越迪士尼、電信巨擘AT&T,以及全美最大有線電視事業者康凱斯特公司(Comcast)。顯見,這波疫情衝擊也提供了許多機會,讓企業可以力爭上游,甚至是改頭換面,重新往前大幅邁進。
台灣應超前部署,開啟產業新機
台灣此次防疫成效傲人,在於之前已有抗SARS經驗、兩岸多次交手的風險意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公開透明的疫情資訊、堅強的產業實力和妥善的資源分配,以及完善的全民健保制度。
但如果疫情長期發展下去,還有許多未知中的風險,譬如病毒是否會變異、中國經濟是否會持續疲弱不振等等。因應下一波疫情可能再起,歐盟27個會員國於今年7月下旬達成共識,推出「歐洲版馬歇爾計畫」,預計為歐盟經濟注入一筆高達7,500億歐元的「復甦基金」,協助受疫情重創的成員國振興經濟,並敲定歐盟成員國想要獲得紓困款項,必須遵守歐盟「法治」原則。
為避免肺炎疫情加速中國經濟衰退,中國政府也決定提前啟動新的經濟擴張計畫,稱之為「四萬億(兆)救市計畫」。之前,中國政府為因應2008年金融危機,也曾推出「四萬億(兆)投資計畫」,雖然拉動經濟,但也造成經濟過熱、資本膨脹、金融畸形發展等問題。
面對潛在風險,台灣也不能掉以輕心。政府各單位、金融界和企業界必須預先做好預防下一波疫情的準備工作,特別是考慮啟動一場全方位的「經濟漢光演習」,預擬台灣因疫情擴散而發生產業斷鏈、資金外逃等危機的因應之道,並針對醫療能量進行壓力測試。
台灣的防疫成果,也大幅提升了口罩等防疫產業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和品質。建議政府推動「產業版馬歇爾計畫」,以防疫成功的形象來提升產業質感,並善用品牌認證來帶動國內市場消費。
此外,台灣的超額儲蓄向來偏高,加上通貨膨脹率長期維持在相對低而穩定的水準。因應疫情未來發展,期許政府在思考紓困和振興經濟策略上,應放大格局、超前部署,並充分利用超額儲蓄,活用國內民間閒置資金,開啟國內產業再投資的新契機。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ervice.tabf.org.tw/TTB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