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別忽視「受虐兒」傷口 心理師:時間不會讓傷痕痊癒

編輯 陳頡 報導
發佈時間:2018/06/06 22:47
最後更新時間:2018/06/10 17:02

大部分兒虐案例中,外界關注的往往只是被害人傷勢,然而外傷會逐漸癒合,心中創傷卻無法輕易撫平,這些傷害不僅會影響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甚至是下一代親子關係。臺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臨床心理師馬心怡指出,受虐兒心理特質和自身遭遇有密切相關,主要又分為生理、心理、性,以及疏忽照顧4種。

馬心怡表示,在生、心理受虐的狀況下,孩子年幼時期容易有焦慮情形,且對特定情境或物品產生恐懼感,某些個案甚至會出現心智年齡退化,導致身心發展較同齡孩童遲緩;進入求學階段後,多數孩子仍難以和同儕相處,除課業表現不穩定外,也容易對他人行為有錯誤認知,甚至具有攻擊性等。

 
示意圖/TVBS

她接著說,相較一般同齡孩童,曾遭受性侵的個案顯得較為早熟,不僅對性方面出現不尋常興趣,也不避諱和他人談論性話題,某些人更有衣著暴露、自慰等傾向;至於被疏於照顧的孩子們,則因需求長期無法被滿足,信任感缺乏導致他們難以和別人建立關係,學習上也會出現困難。
被疏於照顧的孩子們信任感缺乏,導致難以和別人建立關係。(圖/TVBS)
馬心怡指出,雖然在多數的個案中,上述情形會隨著時間漸漸改善,但不代表受虐兒的內心傷痕跟著痊癒,有更多人表面故作堅強,甚至將自身幻化,幻想自己是打不倒的英雄或超人,藉此逃避內心傷痛,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就算他們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走入家庭,恐怕仍會有影響。
表面故作堅強,甚至幻想自己是打不倒的英雄,藉此逃避內心傷痛。(圖/TVBS)

雖然受虐兒的心靈遠比常人來得脆弱、複雜,但馬心怡說,其實只要透過適當治療,大部分個案都能有所改善,例如用遊戲方式進入情境,幫助孩子導正扭曲的觀念,或在情況容許下,也能進行親職治療,讓家長和孩子一同成長;不過,她也強調所有治療方式,都須以小朋友意願為主,切勿操之過急,否則容易出現反效果。
示意圖/TVBS

 
另一方面,馬心怡透露,並非所有兒虐案例中的父母都罪該萬死,也有許多家長因患病等因素,無法控制自己才導致悲劇發生;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有1名母親因患精神疾病,導致孩子被安置,但在醫療院所幫忙下成功克服,最後重新和子女一起生活,證實「只要給予明確目標,連精神病患者也能改善」,呼籲外界以關心代替歧視。

《TVBS》提醒您:
◎拒絕暴力 請撥打113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尊重身體自主權 請撥打113、110


孩子何辜淪家暴犧牲品…受虐兒暫時的避風港,請看TVBS「超越血緣的愛」專題報導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超越血緣的愛

#受虐兒#心理特質#臺大醫院#馬心怡#臨床心理師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027

0.0520

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