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發光小鎮】生產IKEA六成玻璃! 彰濱「發光」產業

記者 劉德芸 / 攝影 江俊彥 報導
發佈時間:2011/11/04 19:34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TVBS跟商業週刊合作的「台灣發光小鎮」系列報導,今天帶您來看的是,位在彰化海邊的玻璃聚落,全球家具大廠IKEA使用的玻璃,6成來自它,當初在一人號召下,12家廠商進駐彰濱工業區,為了降低風險和成本,採取策略聯盟,訂單共享,靠著團體作戰壓低價格,又能維持品質和準時交貨,創造200億年產值。

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烤漆玻璃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顏色,然後來襯托這邊的鏡子,所以它產生無限的反射。」

玻璃蓋的摸乳巷五彩繽紛,玻璃做的台灣透出翡翠般光澤,這些玻璃製品,來自不同廠商,但背後有個共同盟主,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林肇睢:「現在在這裡看到的工廠,都是藍白相間,像這種工廠,就是我們的群聚工廠。」

當初,他開著行動辦公室,找來12家同業,到彰濱工業區設廠,一起打天下。

1998年,拿到全球家具大廠IKEA第一筆6千萬訂單,不僅數字不小,更重要的,IKEA原本的玻璃供應商,是有著同鄉情誼的瑞典業者,如今林肇睢和玻璃團隊,掌握IKEA全球6成玻璃供應量。

林肇睢有如玻璃幫幫主,蓋了座彈藥庫,隨時支援同業,1萬2千噸原版玻璃,數量足夠蓋3棟101大樓,自從接下國際訂單,台明將年營業額成長3倍,今年達到20億,協力廠之一的金潔明,更從300坪小型加工廠,擴充為6000坪大廠。金潔明業務經理柯旭涓:「我自己有接訂單的時候,我也會給我們這些群聚的協力廠配合。」

「大單不怕趕,小單不怕煩」是分享的最大優勢,爆單一起加班,少單彼此分攤,玻璃團隊曾經一個月出700個貨櫃,也曾經一個月只出7個貨櫃,卻能維持相同品質和出貨速度。林肇睢:「預估要活下來產生的成本負擔,把它融入到你跟團隊的合作,這樣的話,也許你是一樣會有負擔,可是你的風險是最低。」

以彰濱工業區為核心向外延伸,上、中、下游共500多家協力廠,分工綿密的玻璃聚落,利潤共享,總產值200億,帶領台灣玻璃產業走出新路。

#玻璃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0872

0.0480

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