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淹大水讓各縣市的治水工程一一被檢驗,像是砸大錢的滯洪池,專家就說還得搭配抽水站、區域排水做系統操作才有效,而過去治水太注重工程手段,缺乏全盤都市設計考量;而現在不少人提出打造「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就是防災解方嗎?
台中市水利局長周廷彰:「(治水規劃)我們是以上游,來做滯洪跟蓄洪,那中游做一個分洪,那下游做排洪這樣的一個思維去做一個規劃,那原則上就是以海綿城市的工法來建造一個韌性城市。」
來到台中的綠川,不少民眾、觀光客在散步,也變成很多人的拍照熱點,不只是景觀休憩,也兼顧防洪的功用,「與水共生」是很多都市的課題。
台中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科正工程司鄭嘉寬:「可以增加我的地下水資源的一個涵養,那我透過(雨)水撲滿收集下來,這些雨水的話,我可以再作為我園區的澆灌,回收的一個再利用。」
綠川這邊,道路面的地下就放了像這樣的「雨撲滿」,可以循環利用,當都市開發越來越多不透水的建地,透水的綠地和農地消逝,城市反而失去滯洪的地方。
豪雨期間,暴漲的溪水很順利地流過,也讓中山綠橋平安無事,靠的就是在綠川下方設置箱涵,意思就是把水往下引,溪水從箱涵中流過中山綠橋,可以增加1倍的通洪斷面。
台中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科正工程司鄭嘉寬:「(中山綠橋)超過百年的,當時它通洪的一個斷面,只有上游河段的大概一半左右,所以當大雨來或是豪大雨的時候,颱風來的時候,這個河水會直接衝擊它的橋台。」
台中在山坡地建造滯洪池,總容量達到42萬噸,相當於600多個標準游泳池,發揮了一定功效,不過這次南臺灣災情慘重,也讓不少人疑惑花大錢的滯洪池,到底有沒有效。
以雨水下水道普及率,除了台北將近100%,桃園、台中、台南、高雄都只有60%到80%。
台灣過去的治水方向,都太迷信工程手段,應該要從都市設計角度來解決,防災型都更的重要,還有這些年氣候變遷落差過大,用過去降雨統計資料做的防洪規劃,也應該要重新考慮,不少人提出的韌性城市的思維,專家也直言。
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陳賜賢:「韌性城市講說這個城市不怕淹水,但是台灣的都市發展都是人口密集,不像國外他們可以忍受淹水,台灣是不能忍受淹水,因為一淹水,最簡單就是地下室的機電機房,那都沒辦法改,都已經老舊建築物,這個我是覺得這是一個迷思,要考慮清楚。」
水患是人和自然爭地的結果,淹水是多重因素的累積,而非單一工程的解決,台灣都市規劃必須全盤考量,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水一來又推來推去,口水淹個沒完。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