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駕車領先國際!工研院研發的自駕車中型巴士,能載運18到20人,突破體積限制測試成功,而自駕商用車更讓人驚艷,結合AI、感知、控制與車輛系統,整車方式讓他精準度更高,不受天候或GPS衛星牽制,能做到公分級的定位,應用到各式車輛上,甚至能自動路邊停車! 隨著台灣技術研發迅速,交通部也順應潮流,將開放自駕車上路測試,預計最快第四季完成法制作業。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所數位長王傑智:「顏色有深淺,這個是這種光達特別強度回來的一些訊號。」
穩定的系統從電腦螢幕能窺見一二。車輛一旁色彩環狀光束,代表車輛正在判別物體、感受環境變化,透過高經地圖,能做到公分級的定位,會車距離能做到10公分不擦撞。
不用擔心地下室、隧道收不到訊號,或是大雨擾亂穩定性,GPS劣勢在這裡通通排除,時速最高60公里,還能自己U型轉彎。不只侷限AI ,工研院結合感知、控制與車輛系統,整車難度更高了。
工研院機械與機電所數位長王傑智:「就跟我們人一樣,今天你不管手不管腳 ,你開著眼睛看,我都看得懂啊,可是你動不了。自駕車不只是一個資訊工程,他也是車輛工程、機械工程,一個高度整合的產業。」
最大功臣正是研究自駕車20年,曾被蘋果挖角、現在歸台回饋的王傑智博士,加速自駕車發展。公車、連結車、大車小車都能配置,透過中巴的成效與情境模擬,可以看得更清楚。
記者華舜嘉:「自駕車在台灣這個技術難度更高了,因為得要適應台灣各種天候,像現在模擬的這個情境就是大雨,也要確認各個偵測器它們不受影響。」
雨天或大霧各種天候,都不影響自駕車行進。假人突然現身也能夠緊急剎車,這台中巴已經能適應天候與自動煞停,並精準判別路口紅綠燈號誌,90度角路口過彎也不卡卡,直線道路自動車道維持不晃來晃去,還有上下坡升減速也沒問題。
最重要的是中巴能載運18到20人,技術層面難度更高。
工研院資通所所長闕志克:「對於機械元件的控制沒那麼簡單。在電腦裡面我說1就是1,我說0就是0,沒甚麼了不起,這裡就不是,我說1他還繼續跑,因為他有慣性。這個就是所謂控制的部分,越大的車子就越難控制,所以在這裏面我們花了很多功夫去做。」
工研院資通所經理鄭安凱:「有框選出來就代表車子已經偵測到他。」
透過車上自駕車眼睛感知次系統,包含3D光達、攝影機、雷射掃描,環周完整偵測,即時辨識與定位,也因為中巴體型大,感測器數量都比一般車型多出1到3倍,他們要蒐集10萬公里路況深度學習,不過這個前提還得法規鬆綁。
交通部路政司科長趙晉緯:「將讓這些自動駕駛車輛能夠上到一般道路,在『全開放』道路環境進行測試,但是在開放道路的環境下面,可能必須要有相關交通管制措施跟配套措施。 (預計)第四季能完成相關法制作業。」
東華大學運籌管理所副教授陳正杰:「(預告開放的)畢竟是開放式的道路,總是會有你無法預期的人車狀況,(建議)在這個封閉大學城裡面,可能情況稍微較開放式的環境,再稍微單純一點點。」
學者建議,測試過程隨車人員也能配戴穿戴裝置,除了監控之外也能蒐集數據,了解自駕車是否設計周全。台灣自駕車研發超越國際,法規也正迎頭趕上。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