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經有著「水果王國」的美名,在1960年代,靠水果出口締造大把的外匯佳績,但隨著其他國家生產技術提升,加上台灣農產結構和氣候因素,導致水果的品質跟價格不穩定,台灣水果輸出面臨了困境。香蕉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曾經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高達82%,現在卻只有千分之1。
屏東蕉農余致榮:「目前價格也是低,事實上生產者,現在也沒有生產成本。」
台灣香蕉的種植面積1萬6千公頃,產量大約是25萬7千公噸,其中屏東縣的種植面積就有近4千公頃,產量1年則高達了5萬8千公噸,無論是產量或者是種植面積都是全台第一,盛產應該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不過對蕉農來說,情緒卻是非常地複雜。
從遊樂園、加油站,再到銀行、飯店等企業,到處都在搶救蕉農大作戰。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vs.民進黨立委邱議瑩:「國防部他們說,委員,我們官兵已經連吃兩個月的香蕉了。」
去年,香蕉產量過剩,導致價格崩盤。但再看前一年,颱風橫掃南台灣,產地每公斤的收購價最高飆到180元,相差了10幾20倍。受氣候影響,價格像是搭雲霄飛車忽高忽低,但這其中很大的問題是控管機制,蕉農看價好就集中下苗,原本不種香蕉的,也搶種改種香蕉。
屏東蕉農余致榮:「有一點小小的利益,我就跑掉了,因為我要糊口啊,今天都過不了,我哪想得到明年後年怎麼樣,賺錢不易啦,看這個產業好了兩年,我就跟。」
供過於求,超種價跌,內銷缺乏調節措施,外銷市場也面臨窘境。在1967年極盛時期,台灣年出口2700萬箱香蕉,賺取收入6200萬美元,佔外匯的三分之一,當時台蕉在日本的佔有率高達82%,但現在呢,只有千分之1。
香蕉研究所主任林德勝:「以前所謂香蕉王國,但都是小農,所以在外銷的品質上,現在慢慢比不上外國的跨國公司。」
這裡是香蕉研究所的秘密基地,眼前的瓶瓶罐罐,都是專家所選出來的模範生,透過細胞分裂的方式去培育,從不定芽長到成苗,至少得耗掉8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台灣的香蕉研究所,是全球香蕉健康種苗的開發鼻祖。
香蕉研究所種苗培育員劉盛興:「產量又大,果型又漂亮,植株又很完美的那種,我們就把它選出來以後,進到裡面,把它養在那裡,取它的側芽來培養這樣,這個就比較優生的觀念啦。」
屏東蕉農胡添貴:「水啦,那很大株了。讓人感覺比較有信心吧,想說買他們的苗試種看看。」
屏東蕉農胡美鳳:「比較沒有蟲,沒有病蟲害。」
蕉農們最恐懼的病害,就屬有「香蕉癌症」之稱的黃葉病,首度在台灣出現,是1967年,屏東佳冬的北蕉蕉區。
新蕉農鍾知達:「一定會得黃葉病嗎?連續種植的話。」
香蕉研究所農場經營顧問魏彤兆:「酸土壤當中,黃葉病的病原菌比較容易發生。」
香蕉研究所農場經營顧問魏彤兆:「深度可以了。」
這群蕉農看起來很年輕,沒錯,他們是新手,也是台蕉重返日本市場的祕密武器。
香蕉研究所承租台糖在屏東枋寮和新埤的土地,招募年輕人種香蕉,而這一批新蕉農每個人要管理1.5到1.8公頃的香蕉田,他們是所謂的種子教官,而這個計劃就是希望能夠找回台灣香蕉外銷日本的榮景。
新蕉農鍾知達:「包括以前學的知識,再加上做了四五年的田間工作,我覺得我做起來,應該是得心應手的。」
過去中國大陸因政策需要,大量採購台灣滯銷香蕉,動輒三百五百,甚至三千公噸,協助台灣解決產能過剩、無處可賣的問題,但是當中國大陸不再讓利,前年出口數字掛零,去年也勉強只有47公噸。香蕉只是個縮影,台灣的水果如何提升競爭力?內外交迫,品質把控和外銷策略,都是當務之急。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