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新生代年輕人,成長於思考多元、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年代,面對的是台灣薪資成長停滯17年的今天,「我無法想像我30、40歲還在領同樣的薪水」,28歲的小安(化名)對前途充滿不確定,藏不住內心對未來的焦慮感。
小安是標準的90後年輕人,畢業於國立大學歷史系,踏出社會後投入媒體業,第一份工作月薪新台幣2萬8千元,這樣一份薪水對從外地到台北生活的她而言並不寬裕,房租、水電費大約就要花掉1/3、甚至是一半的月薪,即使三餐盡量省,日常生活也免不了有些應酬或人際往來費用,「一個月5000、6000元就這樣飛了」。
積極的小安陸續又換了兩次工作,薪資隨著職務轉換提升至4萬元,除了薪水考量外,影響她決定換工作的更重要因素是「我能從工作中培養什麼能力,以及我能為公司貢獻什麼」?
年輕人看的是未來性,小安坦言,對青年低薪的憂慮,更多是來自對未來薪資成長幅度的不確定性。
「未知就是有無限的可能性,擔心也沒用,只要認真過每一天,累積實力,總會有因應環境改變的方法」,同樣也是28歲、1990年生的小緹(化名),面對當前低薪問題,她選擇樂觀以對,等待轉機。
擁有國立大學外文系學歷,外表文靜的小緹,大學時期就對兒童文學有濃厚興趣,在短暫工作一年後到英國進修,拿到碩士文憑返台進入出版社工作,每天與純真、富有想像力的童書作品為伍,日子過得也挺愜意。
不過,出版業在台灣起薪並不高,小緹說,她的大學學妹畢業後找到的工作月薪僅26K,她則是月領32K,「也許碩士學歷有加到一點分」,但還是比她剛畢業時擔任英文老師的薪水35K少。
雖然薪水強差人意,相較於中南部北上打拚的年輕人,與家人同住台北的小緹,省去房租等大筆開銷,以目前的薪水支付生活所需當然足夠,但她認為這份工作「應該值更高的薪水」,理想往往與現實相去甚遠,期待總是敵不過整體產業前景低迷。
即使如此,小緹有自己的堅持,她認為剛踏入職場,薪資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你能學到多少東西」,每天努力累積,「感覺自己有在前進」,有能力創造價值,也是未來爭取加薪或求職的籌碼。
她說,現在的工作穩定,每天準時上下班,可以有更多充實自己的時間,現在正在學法文,過段時間也打算重拾大學時期學過的日文,因為「語言能力對現在的工作也很有幫助」。
要先被傷害過 才懂自己要什麼
1989年出生,現年29歲的凱文(化名)也認為,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就應該先多去體驗、鍛鍊自己,「我覺得大概8成的人都要先被傷害過、被打擊過才會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與其汲汲營營存點小錢,不如拿去體驗生活,看看其他人都在做什麼。
凱文畢業於影像傳播系,從大學時代就開始應用所學接案,每個月都可以有5、6萬元收入,雖然待遇不錯,但不是很確定能否這樣一直做下去,但他也清楚,在台灣要找到差不多薪資的公司,其實並不容易。
凱文畢業後曾在一家陸資網路公司的影像部門任職,月薪6萬元,但後來因部門主管換人,工作內容也跟著改變,「工作得比較不快樂」,當時他仔細一想,既然接案能有差不多的收入,索性丟出辭呈,跟公司說拜拜。
對這段時間的職場經驗,凱文觀察,中國大陸的網路業普遍是打知名度,再去募資就能維持公司營運,開福利搶人的方式與台灣產業完全不一樣,不過這樣的公司普遍有個現象,就是不長久,「但對我來說只是領份薪水而已,就沒差」。
雖然這樣的方式有其缺點,但也點出台灣企業目前管理階層的習慣,「台灣公司就是省錢、省錢、省錢,省出來的」,短期內要改變不太可能,「只能年輕人自己多加油」。
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凱文不想空等,短期內無法改變台灣產業結構,他計劃先到國外發展,或是要求扎實的公司培養能力,尋找自己的方向與定位。(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