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友善醫療對台灣人來說或許是個陌生的名詞,但這個觀念在美國已經推廣將近百年,甚至還有兒童醫療輔導師認證制度,全美400大醫院都有人員進駐。雖然台灣這類資源相對缺乏,但民間有基金會長期推廣,除了引進輔導師和藝術治療師,還運用民間捐款在全台14家醫院打造兒童遊戲室,降低兒童候診時的焦慮感,也透過輔導師陪伴,讓急重症病童降低對醫療的恐懼,避免心理創傷。
把病床推進準備室,這位坐在輪椅上的小弟弟,今年不滿10歲,罹患的是白血病,做檢查前的全身麻醉,連大人都可能害怕。
李德容是位專職兒童醫療輔導師,小弟弟麻醉前,她全程陪伴。麻醉過程中不斷溫柔安撫,轉移孩子對打針的注意力。
李德容在美國從當義工開始訓練,再正式上課120小時,實習受訓600小時,花了2到3年,拿到兒童醫療輔導師證照,目前台北馬偕、林口長庚和台大,各有1位輔導師進駐,陪伴有急重症孩子的家庭度過難關。
帶領孩子用玩偶,表達說不出的情緒,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則有藝術治療師,利用看病打針小道具,色彩繽紛的故事圖卡、畫筆或黏土,降低孩子看病時的恐懼。
中國醫大附醫藝術治療師江芊玥說小朋友看到護士阿姨來了就會說,阿姨,我也要給妳打針,因為他也想要讓阿姨去體驗一下,那也增進了小朋友跟醫療人員的互動。
協助兒童醫療輔導師和藝術治療師進駐各大醫院,幕後推手,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共同創辦人陳淑姿,16年前就是因為兒子罹患白血病,長期住院,深刻體會缺乏友善醫療的痛。2002年成立基金會後,持續催生證照制度,並向民間和企業募款,希望改善現狀。
彷彿走進森林,細膩手繪妝點空間,亞東醫院的兒童遊戲室充滿童趣感,這也屬於兒童友善醫療的一環。亞東醫院小兒部病房主任陳家駿表示,醫院有很多小的角落,希望孩子可以有自己一個獨享的空間,不管是在這裡看書或者是由老師帶著做遊戲。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創辦人陳淑姿強調針對住院的孩子希望有這樣的友善醫療概念,除了醫護人員的專業治療以外,希望有一些環境的營造,還有老師的陪伴,可以度過孩子在這幾天或甚至半年,不要離他正常的生活太遙遠。
兒童友善醫療提升照護環境,但證照制度和經費缺乏,在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