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救國寶 文物修復轉乾坤(5)
民國63年就進入故宮擔任修復師的賴清忠,跟著老師傅學習修復技法,將一本本被蟲蛀滿洞的古書,藉由他的雙手完成修復工作,憑著耐心和熱情,從此踏上超過40年的修復之路。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量中,占大宗的類別就屬「清宮檔案文獻」與「善本(古書)書籍」,比例足足超過全院典藏量的80%。而賴清忠就是負責修復善本與古書的修復師,日前他在故宮修復室中接受中央社專訪。
「我們修復的工作,就是把蟲蛀、破損的地方補起來,或是把脆化的紙張加強、延長生命力,讓文物能夠繼續保存下去。」民國63年進入故宮學習修復技法的賴清忠,簡單的幾句話介紹,背後是經年累月的學習和經驗,賴清忠也從學徒變成「賴師傅」。
尚未被修復的古書送達修復室後,賴清忠先觀察書本內頁,接著拆解,看著破損狀況的他說:「有破洞就要補洞」,之後在迅速、俐落的動作下,每個步驟一氣呵成、一次到位,學徒在旁觀察說,「賴師傅」的修復功力,就像是他們的快轉動作。
這些古書經過歲月變化和蟲蛀破損,內頁佈滿密密麻麻的小洞,賴清忠先用毛筆沾上糨糊,圍著小洞塗上薄薄一層糨糊,再用年代相近的古書存留下的「襯紙」蓋上去,接著用鐵槌輕輕敲打,確保密黏後,再把「襯紙」沿著小洞周圍撕去,如此一來「一個小洞」就修補完成。
賴清忠說明,用這種方法修補內頁的破洞,洞的周圍只會留下紙的纖維,不會增加書的厚度。由於古人簡單的補洞常像「貼膏藥」一樣,每個洞都用四角形的紙貼上去,不僅會增加書本厚度,整本書也會變得「鼓鼓的」。
接著他用經普洱茶染過色的「純蠶絲」線,將補好的內頁裝訂復原,透過賴清忠精湛細膩的巧手,一本古書重獲新生。賴清忠緩緩地說:「做這種事情,急不得。」
賴清忠修復的文物包含善本古籍、檔案文獻、古地圖等,對於古書中的破洞文字,他說:「我們『缺字不補』只負責修補破洞,文物就讓它保持原樣。」
進入故宮8年、跟著賴清忠學習的女徒弟高宜君,求學時期在南藝大學習東方繪畫,進入研究所後曾到故宮實習,因為對書籍很有興趣,便投入修復師這門職業。
高宜君認為,古書修復除了內頁的補洞,「書皮」的修復更為棘手。她坦言:「常常要花很多時間在尋找材料。」此外,不僅要加工染絹、調色、配色,還要計算如何省下材料,將珍貴的資源做有效的分配,等材料全部真正到位後,才能開始埋頭修補。
高宜君學習背景是東方繪畫,她說:「因為我認識紙張,我知道紙張的特性有什麼不一樣。」很多顏色比較特殊的書皮不容易購買到,只能嘗試用手工的方式染色。
對於賴清忠來說,當年進故宮實習的高宜君,積極進取的態度,賴清忠都看在眼裡;賴清忠表示,高宜君實習時,曾到古書店自己買一本古書學習補洞,還拿著書問他要怎麼做,「蠻有心要學的,上進心很強」;問他是否看到當年的自己?賴清忠靦腆笑回:「有啦!都有啦。」
談到師徒互動,賴清忠回憶,他的師傅民國57年到故宮,6年後他進入故宮開始跟著師傅學習,儘管過程中師傅「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責罵」,但師傅沒有什麼脾氣,「頂多講話大聲一點,或是有點悶悶不樂,其實就知道了。」
雖然現在老師傅已退休10幾年,賴清忠也從當年的學徒,到現在成為資深的「賴師傅」,但他對記者說,現在還是會親自拜訪師傅,向他請教修復問題。
對於傳承技法,賴清忠直言:「有人願意學的話,我毫不保留。」賴清忠認為,當一名修復師,除了要有耐心和興趣,還要懂得變化,「任何的修復都不是死的。」
面對沒遇過的狀況或問題,賴清忠也會和高宜君一起研究、互相討論,賴清忠笑說:「畢竟我們是古老、傳統的技法,他們學得方法比較現代。」
賴清忠表示,透過和受過學院訓練出身的晚輩們討論,並藉由輔助儀器檢測,有時發現其他方法會比較順手又快速,且效果更好,「我同時也可以學到年輕人的修復技巧。」
對於非學院出身的賴清忠來說,一踏入故宮便展開一場歷史探索之旅,他笑說,「以前不愛念書,進故宮後,比較有時間去看。」超過40年的修復之路,賴清忠沒想過離開故宮,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修復,讓這些舊文物得以重新散發新生命的光芒。(中央社)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