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人行道好不好走?康健雜誌調查超過4成的人覺得,走路最痛苦的就是沒有人行道,人行道凹凸不平、容易跌倒,又或者汽機車各種路障占用人行道,讓人無路可走。事實上光是要機車退出人行道,台北市就花了18年,推動1775條路段,現在有653公里騎樓與人行道禁停機車,但還是經常有違停情況發生,今年統計到8月30日已開出57562張罰單。
記者周玲秀:「在101附近的這條巷子,不少上班族都會選擇來這裡吃午餐,不過這裡沒有畫設人行道,吃個午餐卻得面臨與車爭道的窘境。」
來到巷子另一段,地上開始有綠色的人行道區域,不過行人怎麼還是走在馬路上。
民眾:「有時候會有汽車占用人行道,所以我們就必須繞外面走,就是這邊車都開滿快的,我們都要搶快趕快走過去。」
民眾:「我覺得至少架高,然後我覺得最好是可以像日本一樣,它日本其實會有個柵欄,所以其實車無法臨停,然後人可以很安全走在裡面。」
機車、汽車都若無其事停在綠色區域上頭,但就算是平面設計,駕駛還是不能僥倖。
台北市停管處企劃科長黃詩涵:「因為那個綠色的標線型人行道,它在法定效力上它就是屬於人行道,所以原則上車輛是禁止停放在上面的,所以警察局那個地方就會去加強取締。」
仔細看看台灣的人行空間上,更有各種長期設制的路障,其實人難行。
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我們曾經去盤點過,一個人行道大概有10幾個單位在管,這些絕對會擋到我們行進的空間,特別是以人行道來講,你至少淨寬應該要90公分。」
對於輪椅族來說,人行道更是考驗重重,這樣高低起伏不平的路面,不只輪椅族得過得膽戰心驚通過,對長輩來說更可能增加跌倒風險。
根據康健雜誌調查,台灣人年紀越長越有走路習慣,50歲以上長者超過6成每天走路半小時以上,60歲以上超過3成走超過1小時,行人最頭痛的問題第一就是沒有人行道,第二則是人行道凹凸不平容易跌倒。
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人孔蓋其實對很多坐手推輪椅的朋友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輪子容易去卡到,那甚至有可能會翻車。」
但是在人行道的無障礙情況,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的人行環境都已經是優等等級,其他7個縣是甲等、乙等更有12縣市,來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上,人行道寬、騎樓也整平還有樹蔭,就是調查結果中人們最嚮往的走路環境。
專家指出,從人本環境的思維來設計道路,會從過去以行車空間為主的道路,轉換為行車空間、行人環境、街道景觀、生活場所並重的考量。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常務理事莊均緯:「運動甚至人的散步的空間,回到我們所謂的人本環境,這是整個縣市政府跟營建署目前他們所推動的方向。」
根據營建署每年度的考評報告,2016年人行環境實際作為項目,評分考量暢行性、舒適性、安全性,得分最高的是台南市,其次是台北市,再來是高雄市,接著是台中市和新北市。
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常務理事莊均緯:「你人只要一多去走,其實我覺得那個人文環境的部分,還有很多人行道部分,以後如果是成為我們大家用的一個散步空間,樂活的空間,這個對一個都市環境是一個非常大的指標。」
還給行人路權,各縣市政府陸續推動機車退出人行道與騎樓,像是新北市現有364個路段騎樓禁停機車,而台北市更早在1999年開始推動,現在已經有1775個路段,違者可罰600-1200元,2017年8月底已經開出57562張罰單。
台北市停管處企劃科長黃詩涵:「目前總共就是653公里,未來的部分我們一年都會做24公里的機車退出人行道的公里數。」
要讓行人有路可走,除了要靠政策、警方或是罰金,還是要回歸原點,人人發揮公德心,在自己的方便之外,別忘了為用路人想一想。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