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報導】基金會的志工歐玲君,是陳莉茵唯一願意談兒子的人。基金會有電話問安的服務,每半年電訪罕病家庭給予心理支持。歐玲君說:「她是創辦人,有堅強的樣子,大家也不敢問她需不需要,但每次活動她只要談到兒子,或是看到其他罕病的孩子,眼淚都流不停,所以我打電話給她。」悲傷在聆聽與傾訴中消減。
歐玲君的長子是黏多醣症患者,黏多醣堆積於骨骼與關節,長不高,一直都維持在2歲的身高,與秉憲同年過世。同為罕病者的母親,同年喪子,但處境不同,歐玲君已做好兒子離世的心理準備,但陳莉茵沒有。陳莉茵說:「我失去的是以為能陪伴我很久的人,一開始知道是猝死,後來查出是誤診,又覺得是冤枉死。」像是兒子死了2次,心也因此痛了2次。
當年美國耶魯大學遺傳科權威名醫的診斷,加上1992年又以秉憲為例發表論文,儘管秉憲從小就有心跳緩慢、心臟輕度擴大的現象,但回台接續就診,台灣的醫生並不敢挑戰權威。難道真的沒有醫生懷疑過嗎?我提問,陳莉茵停了片刻,對我說:「我相信所有治療過秉憲的醫生都盡力了,只是客觀條件不足,所以我諒解,而誤診的醫生,我也原諒。」罕病與醫學的作戰中,她一直都在最前線,也最了解醫生的無力感。
看完整內容
醫療獎 「蚊人」連日清獲特殊貢獻醫療獎
劉佩菁「泡泡天使」 忍傷痛畫貼圖「渴望生命」
罕病患者遊世博 推廣「無障礙環境」
【鏡相人間】罕見的愛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專訪之一
【鏡相人間】我的悲傷種在憤怒裡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專訪之二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