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客廳是不是有一堆雜物呢,沙發、茶几、櫃子、地板到處都是東西,結果根本沒辦法好好放鬆或走動,其實要避免客廳或其他房間凌亂,重點首先是「減少」,不是收納,像是有小孩的家庭,玩具很多,那要有一進一出的觀念,買了新的,要定期淘汰舊的或破損的,衣櫃也是這樣的原則,也就是用空間決定物品數量;而有些人覺得家人堆積很多東西,想要改變對方卻難以辦到,整聊師建議,從自己改變開始,先自身做精簡改造,讓對方看,然後不要否定家人的東西沒有用,而是引導他留下適合的物品;精神科醫師表示,囤積症可能容易出現在長輩、獨居的人或遭遇重大失落事件的人身上。

整聊師Yurivs.Kiwi:「那你幫我分...分一下男生跟女生,(好沒問題)」
按照客戶需求將兒子女兒的玩具分開收納,兩位整聊師眼明手快,先將東西全都拿出來,再分類變成6、7大袋。
當下架歸類完後,再去按照客戶的使用習慣頻率去擺放,像客廳這個角落,打造成小孩閱讀和玩玩具的地方,家長希望小朋友多讀英文英文書放出來,大人的書就抽出來另外放,找的時候才不會容易亂成一團,直接看看before、After真的差很多,各類物品一目瞭然,整聊師Yuri說空間容易亂要先釐清...。
整聊師Yuri:「我們就會有個小撇步是「空間決定量」就這個名字,那這個詞的話你就可以套用在所有的空間,所以有時候你可以看到,這個空間其實基本上,是物品它佔據了所有的空間,那並不是說動線的問題這樣,所以要先去釐清它是動線呢,還是物品呢還是空間(導致亂),這樣就是適度地篩選以及在你下架分類過程中,你才能知道說原來我只需要兩把剪刀,原來我只需要幾把的東西,幾個衛生紙(用空間大小決定數量)」。
整聊師講的篩選就是要適度地淘汰東西,比如玩具箱就這麼大,那買一個新的可能就送或丟出去一個舊的,維持一進一出衣櫃也是這樣原則。
日本有家居YouTuber直說,客廳不是儲藏室要抱持的觀念是「減少」而不是收納,客廳只放你會在客廳使用的東西,只要有一瞬間猶豫這個東西在客廳用不太到,就將它丟掉或是移動到該被使用的場所例如臥室等等。
而整聊師Yuri說當初是因為發現媽媽開始有堆積東西的行為,促使她去了解為何會這樣上整理的課程,後來還從上班族轉行成為整理師。
整聊師Yuri:「(民眾要改變家人第一步)就從自己去出發說,原來我的房間其實還可以再精簡一點,或是還可以再更加地就是漂亮一點,然後真正改變出來之後,同住家人如果看到,他可能就會覺得,哇原來可以這樣子那麼漂亮,或原來動線可以這麼好,他就會願意去丟一、兩樣東西,那再來接下來的階段就是,你要願意去陪他陪伴他,那你的角度就不可以是說服,或是說你怎麼這個就是沒有用,你為什麼不丟,這件事情就不可以有,你要去真正地去跟他說,這件這個東西好像還滿適合你的,可是這個東西好像不太適合你。」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比如說年紀大的人獨居的人,然後低收入的人,或是過去生活有重大失落事件的人,他可能都因為這樣會,比較容易產生囤積症的狀況,那囤積症的治療,他也同樣涉及生理心理環境,有需要的話他可能要透過藥物,這些藥物是在調整他的血清素,讓他做一個調理,然後因為可能有同時合併情緒障礙,第二個就是心理治療,可能要做認知行為治療,然讓他建立病識感,然後減少不當地囤積造成很多的問題,第三個親友的陪伴支持。」
其實現在整聊師、整理師這個產業,越來越夯,業者表示現在民眾買房小宅化,空間寸土寸金好好收納整理變得很重要,而整理課程也吸引很多人去上課。
整聊師公司創辦人鄭博元:「(上整聊課)那第一大族群主要會是說,他目前的人生階段,需要一個比較彈性工作的,一個的職涯這樣,那其實藉由整聊的工作,他也不會說就是,因為比如說要帶小朋友或照顧長輩,然後跟這個社會脫軌這樣,然後第二個部分可能就是一般上班族,他想要有一個斜槓的可能性,所以他可以藉由就是週末的時間,然後增加自己的第二收入的可能這樣。」
全職平均工作15天領4到6萬,比一般上班族工作天數少,兼職的人平均一個月增加5千到8千,工作時間彈性能自己調配,越來越多人開發第二專長,而各產業變化雖然快但從需求出發,就容易打動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