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嚴重恐致命。近年食藥署受理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案例,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由於有毒蕈菇可能與部分可食性蕈菇的外觀極為相似,時常導致民眾混淆而發生誤食而引發中毒症狀,如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
林金富表示,許多含有致命的毒素,與可食用菇類外觀極為相似,令人難以辨識,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專家也可能難以從外觀上區分。常見的有毒「擬灰花紋鵝膏」屬於鵝膏屬(Amanita),雖然較少見且不太知名,但其毒性卻不容小覷。這種菇類含有強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包括鵝膏毒素、鬼筆毒素和病毒毒素等。如果不小心食用了,可能會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許多毒菇的外觀與可食用菇類極為相似,誤食風險高。因此,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或食用不明來源的野菇。以下是可以預防的方法:食材要選擇明確供應來源:購買的食材來自正規、有信譽的供應商,不購買無標籤、無來源的野生植物,避免誤用有毒植物。準備過程中仔細辨認:在準備食材時,務必仔細辨認每一種食材。不食用不明的植物:不明的植物應該要遵守「不採不食」原則。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