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將廢棄魚鱗點石成金,將廢棄的魚鱗回收並經過處理後成為材料,再利用3D列印技術將魚鱗製成藝術品,展現對環境永續議題的關懷。
陽明交通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漁業每年產生包含魚鱗在內約19萬噸的水產廢棄物,其中魚鱗因細小且易附著在其他廢棄物上而難以回收,加上容易腐壞產生惡臭而造成環境衛生問題。
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建佑回收廢棄的魚鱗,經過熬煮、烘烤、粉碎等低成本方法處理,加上少量茶葉粉末或食用色素染色後,以3D列印或機器手臂將魚鱗材料製作成藝術品,這個魚鱗回收再創作計畫也獲得今年台灣永續行動獎銀獎及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獎的肯定。
李建佑告訴中央社記者,魚鱗的主要成分元素是鈣與磷,還能提取出膠原蛋白,國內不少將廢棄魚鱗萃取出天然膠原蛋白凍當成食材或美容市場的應用,但因魚鱗本身難以蒐集,加上容易有臭味、滋生細菌,因此9成魚鱗都是被廢棄掩埋。
為了以藝術創作喚起大眾對環境議題及生產消費責任的意識,李建佑走訪桃竹苗社區建立合作關係,並踏查漁市場、漁港、水產加工廠及養殖場,尋找適合的魚種鱗片,經過團隊多次嘗試,目前以使用台灣烏魚的狀況最為穩定。
李建佑表示,在踏查了解完整魚鱗處理歷程與關係者觀點後,發現直接與養殖業者及水產加工廠合作取得回收魚鱗,是較有效率的做法;魚鱗經過清洗,就能消除大部分味道,團隊更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茶葉粉末,也有助於消除異味。
魚鱗這項新材料的應用,目前已在陽明交大開設相關數位製造課程與微學分,盼提升師生對廢棄物議題的認知,也做為開發新材料探索的可能性。
李建佑表示,藝術創作經常會因新材料受到啟發,雖然魚鱗作為藝術材料仍在嘗試階段,但團隊希望透過多方探索,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藝術家參考,讓更多魚鱗有機會被循環使用,也展現設計藝術者對永續環境的關懷。(中央社)
◤最新車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