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的凱米颱風,造成台南.高雄嚴重淹水,其中,「後壁、鹽水、麻豆區」都是重災區,事後統計,台南平地24小時累積雨量881毫米,已經超過莫拉克颱風,而且37區雨量都超過排水設計標準,因此,災後也積極治水,包含抽水機組、防潮閘門等,規劃得花60億預算,打造承洪韌性都市。
光是麻豆區在這次颱風,總累積雨量881毫米,24小時雨量502毫米,早已超出單日336毫米的,降雨保護標準,但確實也有必須檢討的,水利局盤點總爺和東北勢,排水並沒有整治完全,同時埤頭橋旁也得新建,大型抽水站及滯洪池。
台南水利局副局長詹益欽:「我們在大潮的時候,我們排水上面比較來不及,所以我們其實有很好的防洪牆,相關渠道有治理完成,我們還是要佈設適當的這些抽水機組,設置這個防潮閘門,讓這些潮水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排水。」
台南水利局副局長詹益欽:「會將主河道在出口,到省道橋這邊大概會先去做處理,我們目前看到標(示)的範圍是這樣,但是適當的量跟它的一個相關的整體的計畫,可能還是要問中央那邊,我們盤點起來(台南治水),大概有60億左右,其中在水利署大概是37.2億。」
民眾關心的是,花那麼多預算治水,真的有達到效果嗎?看到審計部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點出全台淹水感測器,竟然有近7成都沒有發揮效果,但水利署出面反駁。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調查的時間剛好是台灣地區,比較少颱風來襲的時間,因此統計起來的感覺,就好像幾乎都沒有出動,都沒有發生功能,目前的妥善率是高達96.6%,這樣的一個高水準,事實上在凱米颱風即使是在風強雨大,有可能通訊中斷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我們的妥善率也高達93%。」
目前全台淹水感測器2072支,在這次凱米颱風中,有514筆回報淹水感測通報,只是有了這些還不夠,難道每次碰上強降雨,淹水會變成民眾日常嗎,該如何降低災害發生機率。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那這次的這樣的一個現象發生,讓我們更能夠確認,氣候變遷確實在台灣已經在發生,特別是在颱風,我們會重新來調整治水的預算,而且會去評估是否提高保護標準,或者是設定在地滯洪,我們也正在推動AI的智慧防災工作。」
當然天然災害難以避免,而且隨著氣候變遷,強降雨發生機率會更頻繁,但專家認為防洪牽涉層面廣,不是提高設置標準就解決問題。
雖然極端降雨加上年度大潮,是這次凱米颱風致災的主因,但對於超過工程設施保護標準的風險認知,及未來我們該做的相應超前部屬,才是該思考的,不讓每逢大雨必淹的困境,成為民眾的噩夢。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