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溫度高,加上全球暖化影響,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在食品安全中的風險也緩慢上升,國內10年來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都是吃下含有「雪卡毒素」的珊瑚礁魚種,但此毒素潛伏期長,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還會出現癲癇,且無法經由烹調把毒素去除。
「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雪卡毒素」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故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察覺,因此無法由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同時,「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
食藥署指出,由於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和福氏甲藻,藻類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雪卡毒素」會藉由食物鏈再被人攝入,因而導致中毒。
也提醒民眾,不要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同時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