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方便又容易取得,其實無形之中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殺手,根據國外的期刊就發現,90%受測動、植物蛋白樣本檢測出含有塑膠微粒,尤其目前海洋遭受嚴重的塑膠汙染,人們因為食用海鮮因而攝入大量的塑膠微粒,已經是常見的狀況,綠色和平組織的資料顯示,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塑膠微粒,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
循環餐盒營運長葉承翰:「它是屬於耐熱性的試驗,它是最高到120度然後在1個小時內,是完全不會有其他的功能性的變化,例如說它有沒有變色然後會直接變形等等,我們都會透過SGS檢驗我們的容器,包含是餐盒跟餐蓋。」
選用較為穩定的pp材質之外,也拿出報告佐證,不論是耐熱程度,或是每個月的殘渣測試都過關,要降低消費者可能攝取到毒物的任何機會。
雖然業者努力將傷害降到最低,但依舊難以避免生活中的接觸,國外的期刊就發現,90%受測動植物蛋白樣本檢測出含有塑膠微粒,尤其目前海洋遭受嚴重的塑膠汙染,人們因為食用海鮮攝入大量塑膠微粒,已經是常見的狀況,另外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21年公布的資料,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塑膠微粒,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無論是衛福部或者其他的研究單位,他們其實都有去做這個研究,當然現在一般看到的,可能加熱微波的盛裝的食品餐具來說的話,其實它都是有符合食安的標準沒錯,我們這邊的建議是,但是你還是要盡可能去減量,減量的去使用這些東西然後才可以避免,就是減少這些塑膠微粒的產生。」
塑膠方便又容易取得,無形之中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殺手,而我們目前使用的1萬6000種塑化品當中至少有4200種,被認為對人體和環境有高度危害,尤其應該減少一次性的塑膠製品。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徐聖惠:「一次性的餐具製造的更多,其實就是讓這些塑膠微粒,可以存在於這個環境中的機會會更大,那我們也更容易的被吸收,所以源頭減量才是唯一,可以解決這個方式的唯一解方,像是去年還有,去年開始就是台灣有所謂的循環杯,也是台灣算是走在非常前面的一個政策,那循環杯就是要取代一次性的飲料杯,那另外一個方式,可能民眾也很熟悉的就是自帶杯。」
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我們的生活周遭裡面的,幾乎所有的用品裡面都會有的,那當然包括就是說我們的洗面乳,或者甚至是防曬乳,其實也都會有這樣子的這個成分在裡面,而且現在比較令人擔心的,就是說我們以前講的是塑膠微粒,但是其實我們現在有發現到比塑膠微粒更小的,叫做塑膠奈粒的它比微粒還要再小10倍,到1000倍以上的這個體積,所以它其實基本上就是無孔不入啦。」
專家建議將食品放在玻璃陶瓷,或是鋁箔容器裡,也不要將塑膠製品加熱,以及盡量穿著天然布料製成衣物,購買天然材料製成的消費品,少買用塑膠包裝的加工食品。
頸動脈中有塑膠微粒或塑膠奈粒的人,三年內罹患心臟病中風乃至死亡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塑膠的危害超乎我們的想像,要降低風險也只能從改變習慣開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