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疫情、電商衝擊!攤商數較5年前減2成

記者 謝丹慈 / 攝影 何佳陽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26 22:49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26 23:01

主計總處發布五年一次的攤販大調查,其中發現112年攤販狀況深受疫情、網購和外送平台影響,包含攤販人數及從業人員都減少,專家表示從古至今攤商文化歷史悠久,因此為了存活傳統的攤商市場必須轉型,例如美化或是找到特色。

圖/TVBS

 
還不到營業時間,攤販就已經活絡起來,準備著客人預訂的產品,雖然是提早開工,但只要有生意上門都是好事。

南機場夜市馬蔥餅攤商周若絃:「尤其是麻花捲你看它上市,然後一般的客人他會認為說,是不是像過年在吃的那種脆枝,其實不是它就是甜甜圈的麵糰,客人會覺得沒有吃過,我試看看可是才25塊客人很願意,因為我們第一個考量是成本,然後沒有賣完就損失我們就要捐出去,這樣我覺得人潮多然後成本低,然後我們考量是失敗率也低所以會考量做小吃。」

畢竟夜市人潮聚集,喜歡嘗鮮的民眾也多,因此選擇以平價的點心和飲料,作為商品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記者謝丹慈:「主計總處發布了五年一次的攤販大調查,11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受到疫情網購還有外送平台興起的緣故,不只攤販數減少了23.95%,就連從業人員也減了24.88%。」

南機場夜市馬蔥餅攤商周若絃:「疫情那個時候我們把外送,其實移回去家裡因為還可以賣冷凍的食品,雖然現場沒有辦法做,然後但是多少有一點點收入。」

走過疫情,但電商和外送平台的崛起,依舊打擊傳統的實體攤商,但業者有信心,不同的消費體驗還是難以被取代。

南機場夜市馬蔥餅攤商周若絃:「因為我們有時候在賣的時候,不只是我們的產品還是我們售後服務,客人有時候會跟你買,不見得是真的你的產品,是非常好吃或是非常便宜也不完全是,有時候客人來說我只要這兩個,我說老闆我們這是麻花捲,新上市的要不要試看看,便宜好那就試,那因為你對他的服務所以他願意嘗試看看。」

人與人之間的消費體驗,雖然是網路難以取代的,不過台灣的攤商市場依舊存在危機,從調查來看攤販利潤也嚴重下滑,平均每攤利潤53.3萬元,五年來減幅7.30%,也是調查以來最大減幅,其中賺最大的是肉攤平均每攤82.3萬元,其次是水果攤62萬元。

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豬肉的這種肉品的這些零售,甚至於有些是生鮮蔬果零售,為什麼攤販還是維持一定的高檔,是因為你會發現它在電商的部分來講,畢竟還是在比起電商的這個競爭力,它還是有一些在,不管是產品的一個生鮮度也好,或者是新鮮的程度或大家直接可以看到,它的一個生鮮的這個產品的品質,大家還是有點信賴。」

以各類攤販來看,小吃食品及飲料類12.5萬攤最多占53.61%,生鮮食品像是肉類蔬菜及水果類5.6萬攤,成衣被服紡織品及鞋類2.3萬攤不過以五年來減幅最大的也是小吃食品及飲料類。

 
加盟促進協會副秘書長顧上鈞:「根據統計每年加盟品項還是以餐飲業為最大宗,大概占據總體類別的5成以上,而攤車攤販類型的加盟品牌,因為有入行門檻低租金門檻低,時間較為彈性容易上手等等的優點,因此還是相當受到年輕人或小資創業者的青睞。」

畢竟成本,依舊是投入產業最大的考量要素,而從古至今攤商文化歷史悠久,為了存活,也有不少傳統市場積極裝潢整建拚轉。

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開發中國家可能是去撿,有些新奇有趣的一個地點,他也許這個點這個攤商所聚集的地點,也許乾淨度或者整齊度沒有那麼高,但是因為有趣所以大家會去逛,比方說我們常常去東南亞來講,其實就會有一些傳統市場我們去逛,但是如果你到歐美國家的時候,他的那個市場就擺得非常漂亮,即使是露天的這個傳統的農業的市場,他擺得非常漂亮而且非常乾淨。

加盟促進協會的副秘書長顧上鈞:「我們也觀察到如果是單打獨鬥的個體戶攤販,有越來越難生存的趨勢,反而像是大型連鎖品牌集合行銷資源,折扣優惠以及團購配送等等的優勢,會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流。」

對於攤商而言除了剛需外,其他品項只能以特色和文化吸引消費者,畢竟現在的消費者花錢精準,要他們掏錢必須憑本事。

 
 
#攤販#主計總處#疫情#網購#外送平台#攤商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40

0.0817

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