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食物冰太久、鍋具材質不明」導致胰臟癌?醫打臉:錯誤解讀

記者 許稚佳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23 10:58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23 10:58
play
讀新聞
00:00 / 00:00
1 x
播放速度
  • 0.5x
  • 1x
  • 1.25x
  • 1.5x
  • 2x
play pause
胰臟癌病原因尚不明。(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胰臟癌病原因尚不明。(圖/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近期毒物科醫師招名威在節目中提到母親死於胰臟癌,認為罹癌原因和日常習慣有關,包括食物放冰箱冰太久、食物發霉捨不得丟掉及使用材質不明的鍋具等3個行為導致,這也讓不少人轉傳分享訊息,也有不少相關報導出現;不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提到的3個不良飲食習慣的確可能造成健康風險,但並非節目所稱,找到胰臟癌的致病原因,此為「錯誤」訊息。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研究胰臟癌的成功大學醫學院長沈延盛表示,目前胰臟癌的原因仍不明,傳言提及的3個不良飲食習慣,確實對健康不好,但並非造成胰臟癌的原因,傳言說法錯誤。

 

沈延盛表示,目前醫學研究尚未找到確切導致胰臟癌的基因變異,也沒有真正明確的環境因子,以生物統計來說,抽菸、飲酒、嚼檳榔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僅為一般人的2倍,其實風險並未特別高,至於高血糖和胰島細胞減少也只能說有關聯,未確認兩者為因果關係。

沈延盛舉例說,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文華院士的研究團隊在2019年發表研究,發現高糖可能會讓胰臟細胞變異甚至癌化,但這只能顯示高糖是胰臟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並非直接致癌。

「風險因子」指的是有關聯但未確認因果關係,「致癌」則是已有明確的因果關係,兩者意義不同,沈延盛表示,傳言將兩者混為一談,並把風險因子直接等同於會導致胰臟癌,這是錯誤的解讀。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也表示,目前已知酒精、高血糖、慢性胰臟炎等是胰臟癌的風險因子,但胰臟癌確切成因仍不明,傳言提到的3種不良飲食習慣均無法直接與胰臟癌連結。

黃淑惠表示,傳言及媒體報導都把重點放在「食物在冰箱冰太久」,但此舉主要是增加食物中毒風險,或花生久放產生黃麴毒素致肝癌等,並不會導致胰臟癌。另外,使用材質不明的鍋具煮食,風險是可能會重金屬中毒,也跟胰臟癌無關。

此外,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官網刊登、由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楊士弘及內科部教授廖偉智撰寫的文章也提到,以最常見的胰管腺癌來說,目前成因仍不明,風險因子則包含年老、胰臟癌家族病史(1.7~1.8倍)、抽菸(1.5~2.2倍)、糖尿病(1.4~2.2倍)、慢性胰臟炎(2.7~5.1倍)等,BRCA1/2等某些基因變異也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

 
#胰臟癌#癌#事實查核#致病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15

0.0823

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