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平台上有一位母親PO文表示自己16歲的兒子中風了,沒有家族史、沒有外力撞擊,孩子還是籃球、排球隊員,有一天突然頭痛想吐、右手舉不起來,視線模糊,補習後症狀還是一樣,到急診就醫檢查,腦部超音波竟顯示缺氧,判定是中風,後續核磁共振也有一大片白色是中風的部分,讓她相當吃驚「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對此,醫師也直言,如真的是這麼年輕就中風,那個案相當少見,可能得從一些較少見的疾病去查起,和中風常見的三高等危險因子就不同了。
該少年的母親向《TVBS新聞網》表示,自己的兒子在6月17日下午2點多突然不舒服、頭痛想吐、右手舉不起來、眼睛視線模糊,沒辦法對焦,當時以為只是頭痛,趴在桌上休息,等補習班結束後症狀一直持續,晚間到急診室就醫,照了腦部超音波後,發現照片顯示有腦部缺氧的狀態,初步判定是中風;隔日早上做了核磁共振,有一大片白色是中風的部分,但仍未看出血管有這問題。
少年母親表示,目前尚未檢查出特別的問題,歸向於「不明原因中風」,還得用藥一段時間避免復發,將會安排三個月回診時間,再做一次「核磁共振」檢查腦部較細血管部分;但這也讓母親嚇壞了,也慶幸「身體還能有警訊提醒都是好事」所幸孩子現在意識、活動上也都很正常,沒有太過嚴重。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任連立明表示,年輕型的中風可歸納五種原因,第一類是多數人血管剝離,可能是外力撞擊導致動脈剝離而出現的腦中風;第二類則是本身屬於血液黏稠體質,也就是容易血栓;第三類則是先天性的毛毛樣病,容易造成血管組塞;還有人是本身心臟有問題,容易引起腦梗塞;有的則是腦部先天血管畸形導致。
連指出,如是16歲就診斷中風,算是少見的個案,後續還是建議要進行徹底的檢查,找出真正原因,因主要中風年齡多數仍是落在60多歲比較常見。
北醫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解釋,中風主要常見「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兩類,四分之三是因動脈硬化阻塞,導致中風,另外四分之一則是因屬於動脈硬化,導致該處出現血塊且脆化引起血管破裂導致,而一般中風主要還是年紀、三高屬於高風險,45、55歲以下則屬於年輕型中風,和一般常見中風成因不同,這麼年輕的也真的比較少見,可能會與先天性疾病、免疫疾病導致就少見的凝血功能異常比較相關,但都還需收治醫院更詳細的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表示,年輕的中風個案比較少見,如果初步沒有看到血管阻塞,可能就要考量到出血性的問題,也可能是局部血管異常,可能會需要做進一步的血管攝影,後續等急症減緩後,也可以透過第二次核磁共振來檢查找病因。
◤生肖/星座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