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點亮地標!花1年監測昆蟲出沒時間 特殊燈具兼顧生態

記者 謝宜倫 / 攝影 鍾德榮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16 20:46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24 10:50

當入夜後,人類要活動,全靠電燈,但其實這已經是違反生態的習慣,總是會打擾到野生動物們的作息,尤其像在戶外的路燈,往往總是吸引昆蟲飛撲,等到白天就發現燈座下方堆滿屍體。因此像在宜蘭的頭城蘭陽博物館,當初為了希望夜晚時點亮這個地標,就考量到生態,特地花了一年的時間監測昆蟲出沒、以及牠們會被哪種燈光波長所吸引,打造出首座生態照明設備。

圖/TVBS

 
照亮地標生態友善,監測光害分析生態,昆蟲比人類還重要,類燭光燈夕陽小徑,部落減塑枯木燈罩,越亮越傷慢性毒藥。

有著三角錐的造型,巧妙的融入大自然當中,來到宜蘭頭城遠遠的就看到它。

著名的蘭陽博物館,宜蘭指標性建築物,白天很壯觀,但到了晚上卻隱沒在黑暗中。

 
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一個比較高的一個桶燈,那這個桶燈是照射博物館的背面,那這個背面的照射裡面,在外部的這些樹木長出來之後它就看不到了,就已經全被遮住,所以整個背面的燈光就失去了效果,那我們也因為這樣子呢,所以請原來的燈光設計師裡面再檢討。」

以前設立的大型燈具都還留著,現今要減碳省電的潮流下,他們開始著手規劃,只是要點亮博物館除了這些之外,有個重點對生態要友善。

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那邊,它就有做了螢火蟲的保育計畫,所以我們也知道這個計畫,有這種可以比較友善昆蟲的環境的燈光,那我們就想說那應該朝這個方向,可是我們這個地方的昆蟲是8點之後才出沒,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這是會影響到我們打燈光的時間。」

因為博物館周遭都有水池,再往外推就是港口,是相當多的鳥類植物還有昆蟲的棲息地,在不能破壞的前提下,2017年時開始進行監測光害計畫。

果然架上白布點上燈,就發現燈越亮,越晚昆蟲全都被吸引過來了,經歷一整年的監測,在太陽下山後每個時段採集布上的蟲後,發現昆蟲的可見光分布在300-600nm,所謂的趨光性,就是牠們會被短波長藍光給吸引,而長波長則是我們看得到偏橘紅色的可見光,牠們看不到也就不會被吸引。

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這個地方其實還蠻特殊的,因為可以看到周邊都還是濕地,也有很多看起來保護得很好,都是很天然的地方,可能就是昆蟲還蠻多的,所以我們就利用燈光誘集的方式,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做一些時序上的分析,分析出來的結果就會知道說,其實在太陽下山之後一兩個小時之內,誘到的昆蟲其實算蠻少的。」

只是市面上的燈,沒有特定針對波長做設計,但其實有燈具廠,本來就針對螢火蟲生態,曾經設計出一款路燈。

 
億光照明總經理室特助呂立夫:「螢火蟲主要看得到這四個顏色,那為了配合這個那樣,蘭陽博物館這一個特定的目的,我們就是可能要找一個單一顏色,大概在590這一邊的一個波長,最後就是選了這個Amber,它大概做在這個590奈米。」

就這樣在不破壞生態平衡下,博物館在夜間不再黑漆漆一片。

TVBS資深記者謝宜倫:「入夜之後對我們人類來說,就需要燈光的照明才看得清楚,但光源對於昆蟲來說,卻是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現在蘭陽博物館開啟了生態友善照明,不僅點亮宜蘭的地標,也兼顧到環境。」

圖/TVBS

而把昆蟲動物們看的比人還要重要的,還有他們。

司馬庫斯部落議會總幹事拉互依:「用了第一代OLED燈,因為它是標榜沒有藍光沒有藍害,使用下去很明顯,它不再吸引這些夜行性的昆蟲,客人就會很驚訝說,你們住那麼深山,你們居然用的比我們還先進。」
 

在海拔1500多公尺的司馬庫斯,新竹尖石鄉上帝的部落,曾經被稱為黑暗部落,因為是全台最後一個有電的地區。

當時立起一座又一座的路燈後遇上同樣的問題,昆蟲們奮不顧身的全撲向燈,天亮後留下成堆的路燈亡魂。

因為山區道路彎彎曲曲的沒有照明,儘管當地族人都很熟悉了,但還是有潛在的危險,在清大材料系教授周卓煇的協助下,全數改成類燭光的OLED。

司馬庫斯長老優繞‧依將:「特別是我們把它放在部落的街道上,每一個路燈上面的時候,我們叫做夕陽小徑,因為它散發出來的那個光線,就像是太陽的夕陽,夕陽的那個非常柔和的那個光線散發出來,所以我們走在那個當中的時候,是非常非常舒服的。」

要與當地生態結合,不要過多的塑膠製品,還特地到山上找來枯木製成燈罩,就這樣不仔細看,真的不會發現路燈的存在。

司馬庫斯部落議會總幹事拉互依.倚岕:「它的特色就是不怎麼亮。」

而太陽一下山後...

司馬庫斯特有的夕陽小徑,巧妙的與生態結合,不影響夜間的平衡。

司馬庫斯頭目馬賽.蘇隆:「部落這邊就是很珍惜這塊土地,我也藉由這樣的機會,可以跟社會大眾就講說,我們所住的這塊土地,就是要靠自己去珍惜它,我們部落就秉持這樣的心來愛這個土地,所以我一直感受到這個土地一直在呼吸。」

圖/TVBS

只是這種類燭光燈泡其實最初是設計在室內用的,天天在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後部分有些毀損,但要保護這一片最原始的生態,其實真的得從你我做起,因為光害不僅僅是造成昆蟲的死亡,對人類的傷害更像慢性毒藥。

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周卓煇:「要不是因為跟人有關,人好像也不太在乎生態,那生態會影響到人嘛,它是個循環,那後來發現說其實對生態友善的燈光,對人也是友善,另外就是講到說太亮不好嘛,太亮不好還有一個就太藍太白,它也是不好。」

最早時期的燈泡散發出暖色光,但耗電易壞,直到日光燈LED燈發明後,確實人類進到了劃時代的變革,儘管到夜晚應該要好好休息的時間,人體還是不斷接收到大量的光,白天藍光晚上也藍光,生理時鐘大亂了。

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周卓煇:「其實光不是都是壞的,光像藥用對的它像藥,事實上用對的人的身體是會健康的,可是你用錯了,特別是用了量還有用錯了時間,那這個藥就變成毒,那說藍光它是特效藥,到了晚上它又特別毒。」

根據研究指出燈光不是越亮越好,越亮對眼睛的傷害其實越強烈。

友善照明,到頭來不是只有照顧到生態環境,其實人類也需要。

 

世界翻轉中

ESG環境

#生態照明#生物多樣性#司馬庫斯#蘭陽博物館#昆蟲#燈光波長#環境保護#光害分析#昆蟲系教授#螢火蟲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2478

0.2830

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