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護腦關鍵大公開! 長者認知功能「保健祕訣」曝光

記者 蔣志偉 / 攝影 陳儒桓 蕭應強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05 22:55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05 23:15

認知功能退化是老化的自然現象,但若影響日常生活,可能已進展至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研究發現,環境因素與生活習慣對認知功能退化有重要影響,且可透過調整改善。受教育年數、運動、飲食習慣、睡眠品質、人際互動和居住環境,都是影響認知功能的要素。只要及早預防,保持健康生活型態,可延緩認知功能退化,享有優質老年生活。

圖/TVBS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的盛行率也逐年攀升。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我國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約有8%罹患失智症,其中女性失智症盛行率為9.36%,男性為6.35%,位居首位的是「阿茲海默氏症」。推估113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為35萬人,隨著人口老化,到民國120年將會達到47萬人,民國130年更將逼近68萬人,除了對於病患和家人直接造成衝擊,對於社會經濟層面,也將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北榮一般神經科主任/副教授王嚴鋒:「除了先天的體質,也就是遺傳的因素之外,約有四成左右的失智症發病風險,可能由環境或者是生活習慣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可以透過一些後天的努力,來降低風險。」

衛福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教授陳韋達:「要避免認知功能退化,最重要的就是保護我們大腦的海馬迴結構。海馬迴結構藏在我們大腦顳葉的深層,很容易受到缺氧還有壓力的傷害,要避免海馬迴缺氧,平常我們就要控制三高健康生活型態,這樣就可以確保海馬迴的血流充足。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孟昕:「隨著年紀增加,認知功能會逐漸退化,這是老化的正常改變,如果認知功能退化的程度超過正常老化,已經到了影響工作能力。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如何預防海馬迴對壓力受到不良的影響,首先就是要靠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成人,每周應該要有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或者是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所謂中強度有氧,就是可以講話,但是沒有辦法唱歌。」

衛福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教授陳韋達:「所謂高強度有氧,就是連講話都很喘,只要採取適宜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於海馬迴是會有保護作用的,另外要抗壓,第二個也可以靠正念跟冥想。對海馬迴過去,有研究顯示甚至可以增加海馬迴的體積。另外第三就是靠避免負面情緒跟人際多連結,跟人際多連結,多關心別人

北榮神經內科研究總醫師廖誼佳:「先天的基因和後天的環境都可能相關,而且兩者之間甚至會交互影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稱之為社交孤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不產生互動,這個時候就可能會惡化失智症的風險,也可能會惡化原先失智症的症狀。在臨床上我們在過去就觀察到,當我們病人社交孤立的症狀越久,我們病人的症狀就會越來越嚴重。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研究指出,其實社交孤立也可能會影響到基因的表現,而影響的基因,正是產生腦內類澱粉蛋白沉積的重要途徑。

北榮神經內科研究總醫師廖誼佳:「這也暗示著後天的環境,也可以影響到先天的基因表現,進而產生失智症的問題。所以,我們常常在臨床上呼籲病人必須要多與人溝通,減少社交孤立的狀況,才能有效地緩解失智症惡化的可能。

衛福部立基隆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晏輝:「社交活動也被認為是,可以讓失智症風險下降的活動。在生活中,最常能夠給大腦帶來刺激的,莫過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了。」

 
早期發現失智症,很重要的還是需要家人的觀察,因為家人才是每天跟病人做溝通最重要人。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高志堅:「這個病人常常問同樣的問題,或是有一些熟悉的工作他不會做,或是他要學習新的事物有困難,或是他的方向感不好,常常會找不到方向啊,或是迷路,找不到路回家,那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警訊。」

北榮一般神經科主任/副教授王嚴鋒:「比如說對於聽力受損的長者,可以透過助聽器來改善聽力,改善與其他人的互動。」

醫師提醒平常務必要多運動,除了減重之外,也可增進心肺功能,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多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聊天互動,也可以幫助頭腦活化,生活習慣的改變或危險因子控制,就能有效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


 
 
#認知功能退化#認知障礙#失智症#環境因素#飲食習慣#人際互動#睡眠品質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456

0.0845

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