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有很多斷層帶,這次在花蓮的米崙斷層,也受到關注,中研院由馬國鳳老師帶領的團隊,首創全球的光纖地震監測網,光纖設備深入地底700公尺,透過裝備傳輸,可以即時的去觀測斷層帶的動態,專家表示雖然地震無法預測,但未來希望可以透過一些觀測資料,去找出一些地震前兆。至於連日的花蓮地震造成建物倒塌,是否跟米崙斷層有關,專家則表示,目前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米崙斷層有活動情況。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這個光纖紀錄斷層帶現在是世界唯一的,因為其實斷層帶並不是這麼容易找而且你還要有經費是可做的,因為很多斷層帶是在外海,它又是我們有點是逆斷層的(米崙斷層),接近大概一公里或是五百公尺就可以打得到,基本上以投資成本角度來看,是還可以負擔得起的。」
資深記者藍于洺:「透過研究團隊的努力,可以看到整個地震動態都在眼前,這是遠端連線到花蓮七星潭樣貌,而這關鍵的重點就是您所看到這個光纖設備,設計起來也非常繁複。」
從2021年底打入光纖設備,經過多年努力完成設置,儀器裝置設在花蓮七星潭,光纖深入地底700公尺,透過感應設備現在光纖沿線,至少2.5公里都能掌握,透過遠端操作一覽無遺。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剛好震動可能是汽車,車子開過去我們都會知道這個光纖我們剛講說我們自己擺下去,但是到了井A井B就是跨過米崙斷層,七星潭那邊其實是風景區,基本上不太方便去打擾別人,所以我們就用電信公司的光纖,所以這也是很重要的嘗試,就是我們學界跟其它這些既有的設施,如何把這方面做這種聯合在一起的實驗。」
像是在4月3號發生的花蓮地震,原本是青藍色的監測螢幕,瞬間變成了鮮紅色的色塊,從淺藍到深紅代表著地層震動程度,越紅代表震動程度越大,馬國鳳老師團隊,首創全球的光纖地震監測網,靈敏性高、連續性強,專家形容就像是在地殼打入神經系統,能感測地層脈動,比起傳統地震測站地震陣列往往間距數公里,光纖所量測解析度,可以來到公尺等級,提供連續且高頻率的監測結果。
光纖地震網研究團隊老師古進上,都是對一個觀測站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料來源,分析了很多資料透過這些觀測資料,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些,就近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現在可以看到,那我們可以去分析說,未來對於一些地震前兆的活動,是不是有辦法提供更多資訊這樣。
尤其是花蓮近來地震頻傳,三棟倒塌的建物都在米崙斷層上,也讓這斷層帶受到關注,米崙斷層貫穿花蓮市區,北至七星潭往南則到米崙山西南側,是否跟米崙斷層活動有關,馬國鳳表示目前找不到斷層重新活動的證明,倒塌的建築物除了富凱飯店,其他都有貼紅單,建物受災傾倒只是巧合。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在1951年的10月跟11月,有四個規模7.4的地震,所以它本身就是全世界碰撞能量,最密集最高的地方,這個地震活動它本身,米崙斷層是這個活躍度裡面的一支,但真正很多孕震構造,包括中央山脈往西的構造,縱谷往東的構造碰撞帶,這是很複雜的所以才會累積這麼多能量。」
光纖地震監測研究團隊老師古進上,這幾次地震跟2018那次地震,其實它們的在板塊啊構造上,並不能說有很直接的關聯,從2018年開始整個從我們縱谷斷層,還有海溝那邊的碰撞,其實它一直在累積能量,所以這些活動,其實我們可以預期到會有後續一些地震,可是你要很武斷地去說,是不是有很直接的關聯,我們可能目前都沒有辦法提供正確答案。
從4月3號花蓮7.2地震至今,已經發生1200多起地震,氣象署提醒,根據921地震經驗,不排除餘震會持續半年到1年,如果有較大餘震可能會在規模6.5以下,民眾還是得多加當心,盡量遠離貼紅黃單的危樓。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防災系老師邵珮君:「斷層敏感地區,它可能造成的一些影響跟地底下的作用,是有它的必要性(地震檢測),也有助於在地面上,這些建築物本身興建時候,應該要注意的這些耐震掌握,建築物本身的耐震在這個斷層帶上,它的標準本身就應該要有更嚴格的要求。」
地震難測致災強大,雖然無法未卜先知,但透過台灣首創光纖探測,掌握地層脈動,在地震研究學領域,跨出重要的一步。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