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在瓶裝水中,偵測到平均每公升水中含有24萬個可檢測出的塑膠微粒,比過去估計的高出10到100倍,塑膠微粒可以進到我們的血液和器官,引起健康隱憂的關注,毒物科專家顏宗海認為,塑膠微粒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很難說,目前國際都還在研究階段,但也不要太大意,而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杯子容器等等,才是真正落實環保。
打開LINE官方帳號,定位借杯的店點,再掃描循環杯按下確認,就完成借杯。
用循環杯裝熱咖啡,一個月可以減少大約一萬個一次性的紙杯,也能服務忘了自己帶保溫杯的民眾,連鎖超商打造循環杯站,全台四分之一門市都能借還循環杯,而要民眾養成環保習慣,方便性就是重點之一,現在還有永續循環杯大聯盟。
永續循環杯大聯盟,從超商速食業者,再將觸角擴大到法規以外的產業,包含連鎖咖啡早餐店手搖飲餐飲店,成立以後,循環杯借用人次每個月都成長,而一次性的飲料杯在我們生活中佔不少的數量,除了紙杯塑膠杯,還有瓶裝水。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新研究中發現,在熱門品牌瓶裝水中,偵測到平均每公升水中,含有24萬個可檢測出的塑膠微粒,比先前估計的高出10到100倍,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相當細小。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我們把它喝下去的話,它的確會進入我們人體,就是說它會在人體的血液中有看到,然後在器官也會看到,然後甚至在我們的排泄物,在我們的尿液糞便,都可以驗到塑膠微粒,在國外這一兩年都很多這種研究,可是它到底對人體的那個器官會不會有傷害,那甚至說進入人體後,它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其實在醫學上還沒有這方面資料,還在研究當中。」
毒物科專家顏宗海表示,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傷害還在研究中,很難說就一定安全,而環保團體也發現,像是寶特瓶塑膠袋流入海洋中,海鮮遭到微塑膠汙染的情形很普遍。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那綠色和平我們過去也曾經計算,以台灣人吃海鮮的這個習慣,我們去計算台灣,台灣人吃海鮮一年下來的這個數量,以及這些海鮮過去曾經有被發現過,微塑膠的這個紀錄平均台灣每人每年,所吃下的塑膠微粒有1.63萬顆,那這個換算成重量的話,大概是1.05克,可以想像成是一根吸管的重量,像寶特瓶像這樣子的案例,大家可能會很直覺的覺得,這個東西它是可以回收的,那但是很諷刺的是,它還是最常出現在海洋垃圾裡面,那就表示說我們後端的回收,是遠遠無法解決我們前端過度使用,這樣子的一個問題,所以還是要盡快地去減少,這種一次性用品的生產製造,然後趕快轉成重複使用的模式。」
不只是環境中的塑膠微粒,醫生也提醒生活中的塑膠危害,像是將剩菜冰到冰箱時會用到保鮮膜,之後加熱時一定要把保鮮膜拿掉。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像我們說會產生塑化劑的只有3號,3號PVC的保鮮膜,它上面就是一(遇)到高溫,它會產生塑化劑,就會汙染到我們的食物,我們知道說塑化劑的話,它是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我們體內內分泌的表現,它可能會什麼長期接觸,小男生就女性化小女生性早熟,搞不好4歲、5歲就來月經,乳房提早發育,成人也會增加罹癌的風險。」
減塑不僅是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也能讓身體比較健康,可能不用等到下一代,在這一代可見的危機已經在眼前,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維護。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