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1月時示警,在聖嬰現象的影響下,2024年可能會寫下最熱紀錄,在去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總結報告,再次提醒,工業化國家要更努力減少碳排放,否則全球平均升溫若超過攝氏1.5度,各地可能面臨更嚴重的氣候變遷衝擊,包括乾旱、熱浪和暴雨等等,而全球暖化導致海洋升溫,珊瑚礁生存受到威脅,也會影響漁業,台灣有學者致力於珊瑚冷凍方舟計畫,領先全球,研究出具共生藻的珊瑚幼生冷凍保存。
英國科學家從2005年主導「冷凍方舟」計畫,希望在瀕危物種消失之前先保存他們的DNA,珊瑚是其中一項,台灣的學者林家興,建立珊瑚冷凍方舟多年,藉由冷凍保存珊瑚活細胞、DNA、蛋白質、組織、胚胎、幼生和共生藻的研究,建立珊瑚基因庫,還領先全球研究出具共生藻的珊瑚幼生冷凍保存。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林家興:「珊瑚幼蟲牠所含的一個遺傳物質,以及本身可以成長到這個成體的一個特性,所以這個珊瑚的幼生,其實是一個很適合的這個實驗的生物,現階段我們已經發展有數種這個珊瑚幼生,經過玻璃化冷凍保存,及奈米金雷射回溫的這個冷凍保存技術,創造了這個具有共生藻冷凍珊瑚的幼生,那這個冷凍回溫後的這個幼生,可以順利地著苗,並成功的發育到這個成體的珊瑚,這個研究其實代表了全球冷凍保存的領域,在這個珊瑚冷凍保存方面,有很重大的一個突破跟創舉。」
珊瑚礁是維持海洋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提供人類發展觀光業和漁業的巨大產值,而逐漸升溫的海水,對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來說,有不小的危機。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東垣:「表水的溫度如果上升的話,特別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溫度的上升會造成密度變得比較低,所以在水的混合就會下降,以至於深水下面的養分,沒有辦法供應到表水,那就會造成初級生產力,透過光合作用這些藻類的生長下降,也會間接地影響到漁獲,我們台灣很有名的東北的地方,在宜蘭南方澳那個地區,因為地形比較淺,黑潮碰撞比較淺的地形,把這些養分帶到表水,一樣也會衝過呂宋海峽,沿著澎湖水道那邊上來,所以這個黑潮如果不來的時候,或者很弱或meander(曲折前行),跑到別的地方的時候,就會影響台灣的漁獲。」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總結報告,再次提醒,地球還有最後一次改變的機會,需要工業化國家立即聯合起來,努力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並在2050年代初期完全停止排放二氧化碳,世界還有大約50%的機會可以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袁美華:「在這個AR6的這個workinggroup的,這個report2裡面,他有提到很重要的是,淡水生態系統跟陸域生態系統的這個的影響,那我們台灣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再生林的重要性,再生林你可以想像,比如說竹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再生林,那尤其是竹林在台灣面積相當大,然後另外一個就是竹林因為它長得很快所以它吸碳能力很好,所以它對於氣候變遷應該說,就是對於碳匯功能是很好的,那我們的一些研究,或是我們台灣現在發展的重點,也是在強調就是竹林對於氣候變遷,減緩或是調適可能的貢獻,然後第二個部分是在都市的綠地,那我們知道氣候變遷常常會有強降雨,那強降雨尤其是像在都市,我們就會有淹水的問題,或是降雨的強度超過我們設計的,這個水溝的這個排水的這個強度的時候,就會有淹水的問題,那都市的綠地其實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人類應對氣候變遷的時間不多了,當地球升溫過了1.5度門檻後,熱浪飢荒等等可能會奪走數百萬人性命,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沒有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