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全球每月使用的一性次口罩高達約2千億個,約有50億個拋棄式口罩流入海洋中,關鍵在於大量使用口罩,而導致難以想像的環境汙染,過去口罩不能回收,主要是口罩由多種材料組成,複合材質無法進入回收系統,且經研究發現一片口罩需450年才能分解,並分解成10億顆塑膠微粒,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響應政府政策及世界趨勢,讓臺灣製造的產品,領先世界創造優勢,比起其它紡織品不織布的生命週期,與生產流程,較容易被回收循環再利用。
民眾所使用過的廢棄口罩變成垃圾,對生態造成破壞和威脅。
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陳瓊妤:「因為口罩如果隨意丟棄,而流入海洋的話,其實對環境生態也會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
資深記者蔣志偉:「一般醫療口罩,分成三個部分,材質各自不同,鼻樑壓條是鐵、鋁等金屬,不織布面是PP或PE塑膠,耳掛繩則是尼龍,如果拋棄到環境中,不能自然分解。因為材質複雜,使用後有衛生疑慮,目前家戶使用厚的口罩,是循一般垃圾處理。」
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陳瓊妤:「應該要確實地集中起來,再找到正確的地方去回收,呼籲民眾們應該要把口罩回收起來,再去回收就是集中處理。」
臺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莊凱任:「回收的話民眾確實,只需要把它丟進回收桶裡面,可是後續要人處理,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希望民眾,可以自發性的像這個口罩,他能夠這一個回收的部分呢,所以基本上如果能夠,先以民眾民主意識民眾的意識,先去自發性去做回收動作的話,其實是比較可行的。」
資深記者蔣志偉:「口罩粉碎之後就可製作出,像這樣子一個塑膠粒,而再將塑膠粒,直接倒入射出成形機裡,熔融注入模具只要30秒鐘時間,就可製作出像這樣一個再生環保衣架。」
不織布公會同材質口罩回收召集人陳勇志:「口罩回收,這個是未來的世界趨勢,那現在臺灣的ESG世界的ESG,然後關於碳排這一件事,我覺得在產業裡面,或者說在產品裡面,他都要有一個生命週期,那生命週期,他不只是被焚燒跟掩埋,它有沒有再利用的價值,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在呼籲,一直在倡導說,口罩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然後讓它的生命週期更長,達到減塑的效果。」
再生環保家用品總經理邱銀振:「減少塑膠粒的產生,讓所謂的下腳料或者是廢塑料,再次回到實質的塑膠用品身上。」
不織布公會理事長簡嘉菁:「為響應政府政策及世界趨勢,讓臺灣製造的產品,領先世界創造優勢,比起其它紡織品不織布的生命週期,與生產流程,較容易被回收循環再利用。
疫情期間,全球防疫物資從缺乏到後續的過剩,公共場所配戴口罩變成生活的一種習慣,但無形中卻增加口罩垃圾,口罩除了被焚燒以外,一部分拋棄到自然環境。
不織布公會同材質口罩回收召集人陳勇志:「現在的塑膠袋跟一次性的用品牙刷都慢慢在被禁用,所以說口罩能被回收能循環。減塑再利用我想這是一個世界未來的趨勢,那我也希望說,臺灣未來有機會立法,臺灣的口罩業者,只能生產可被回收的口罩,我想這個應該,對於臺灣現在的環境,對於臺灣的世界聲量都是有幫助。」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許智倫:「如果說大家用完口罩之後,在家裡就把它好好的這個收集,然後交給清潔隊處理,那如果是說在這個捷運站,車站等公共場合。那邊也有這個收集桶啊,我們可以丟到這個桶子裡,那不要亂丟,以免造成環境的髒亂,業者在規畫試辦(口罩)回收作業,我們也密切在追蹤,他們的這個試辦情形,來做為後續進一步,評估的重要參考。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