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充電便利性,是不少消費者考量要不要購買的原因,公共的充電樁有時候大排長龍,要充到電,要等好久。有業者推出全台首座移動式充電樁,未來可以在停車場、百貨商場或社區、休息站等場所,支援車主充電。
開電動車的人越來越多,車主們有個共通點,叫作里程焦慮。
車主王先生:「到了休息站、百貨公司、賣場,普遍就是充電樁不足我們都要排隊,一排就是20台、30台,比如說好了我現在到了一個風景區,花蓮或台東那種市郊,然後我到了這個定點,我遊憩完之後我要到飯店,然後我的電又只剩20%,我會有里程焦慮,所以我就需要至少可以補到30度或40度電。」
記者王皓宇:「現在不是所有的停車場都有提供足夠的充電樁,電動車的車主想要充電的時候該怎麼辦,現在就有廠商研發移動式的充電樁,透過手機app,充電樁就會移動到車子旁邊,提供給車主充電的功能。」
出門在外,快充站難尋,專屬車位僧多粥少,家中想自行設置充電樁,也面臨社區施工不易的困難,或是管委會意願低,另外電量乘載也要考量進去。
移動充電樁公司董事長凃俊榮:「今天有1百個住戶,你就要有1百個車位,1百個車位但是我的饋電,就是台電來到這邊的饋電我可能只能裝五個或者到十個,當然我也可以全部都裝,但全部都裝的情況下就是大家都吃不飽,我可以裝的基本上是那種所謂慢充的一個小時7KW,就7度電的那種充電設備,就是慢充的部分,那我7度電我能給幾個車位,如果1百個我可能能滿足20%,那80%是沒辦法滿足的,所以短期內政府也在修法,希望說修改那個大樓管理條例。」
工研院機械所業務組長張念慈:「我們政府能夠多鼓勵社區大樓來建置,甚至於可以跟它計算這是綠建築,或者碳,越在自己家裡充,你的對外面的需求就會稍微降低。」
歐盟建議標準,每兩台電動車就應該有一座充電樁,去年台灣共有3.6萬台電動車,公共充電樁只有7700支,其中有6000支是慢充,離歐盟目標還有1.1萬支缺額。
移動充電樁公司董事長凃俊榮:「設置的時間卻是很慢的,那很慢的原因我們就去探討說,問到充電樁的業者你們設下去為什麼有這些問題,才提到整個是國家電網、區域電網的問題,然後造成說他們要設置的時候,很多的一些障礙,以至於說不是他們不願意,不是機器來不及,而是整個電網供應的問題,整個電網如果拉下去脆弱的問題,所以才有想說那我們是不是用其它的方式去想說去解決這個問題。」
移動式充電樁,能突破充電樁短缺的困境嗎?目前所研發出的機器人,採直流快充技術,30分鐘充電到8成滿,與原本的充電樁相差12倍,單日可服務8到10輛電動車。
工研院機械所業務組長張念慈:「電動車的發展會成長的非常快,因為它已經突破了10%,這個根據消費者的這種心態,還有車廠的一個競爭下,我相信會成長得快速,所以樁也會要成長得快。」
但台灣面積小,移動充電樁的運用場景有限,加上造價不低,經濟效益要再評估。
移動充電樁公司董事長凃俊榮:「但是問題是台灣就是比較狹窄,所以那個機器是沒辦法走到車道裡面去,就是車與車中間,也就是說它旁邊是個空地,那就其實就浪費一個停車位子,我們台灣是地窄人稠,車子也多,基本上是車子併著車子中間,所以放到前面去的時候,反而需要人去拉(充電槍)。」
政府拚淨零,2040年,新車100%要是電動車,在這之前,得解決充電問題。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