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的塞車之苦,真的讓不少人都覺得好浪費時間,像是桃園因為人口數增長快速,反觀都市規劃卻沒跟上,人多車也多,民眾都在問要解決塞車問題,不能效法國外嗎?像是新加坡.英國倫敦,甚至美國紐約都要開始實施收「進城費」,更搭配上"擁車證",減少車流,但專家就說,這些前提是,背後有完善的大眾運輸工具支撐。
說到塞車,真的不少人都有一樣的感受,桃園的車真的是越來越多,塞車好浪費時間,以桃園人最多的兩區,10年各陸續增加,6月份時總人口更是直接突破230萬人,六都唯一人口正成長的都市,但公共設施一個個蓋,唯獨道路建設沒有改變過,以桃園區中正路2009年,跟10年後還是一樣,儘管規劃出偏心左轉專用道,成效見仁見智。
人潮一直進來,道路沒有拓寬幹嘛的,車流量上下班真的蠻大的,窘境在新竹竹科周邊也天天上演。科技園區上下班,車潮全湧出,唯一出園的通道就是那幾條,想回家只能慢慢移動,同樣塞車有感的新北市,為了紓解天天出動交通警察,只要一遇上大型活動,人潮車潮全擁進同一個點,有學者也曾想過是否借鏡國外。其實雙北那個塞車都還小兒科,我們的塞車還沒有嚴重到,大家可以去接受你要收進城費,我說我一收大概屍骨無存。
最早收進城費的是新加坡,為了減少車流,1990年再控管車輛數,實施車輛定額分配製,想買車必須買擁車證效期10年,就連美國紐約也規劃在2024年,要收塞車費,而且一天大約要新台幣700元,全球最貴。
除了限制城市裡的車輛數,各國更開始利用數位科技改善號誌的設計,管控車流以及監控網絡,軟硬體兼施一步步解決塞車。但要大家不開車,韓國甚至水路計程車也用上,因為這些限制民眾的政策,背後必須要有四通八達的大眾運輸工具支撐。
因為我們台灣有一個特色就是,機車很多,他儘管亂但很有效率,其實為什麼車流會減,減到哪裡減到機車去了,只有一部分到了捷運到了公車,到頭來車流還是沒減少,塞車的痛,目前比較起來都在能忍受的範圍,想套用國外政策,以台灣的生活習慣來說,依舊有難度。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