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度因身心狀況就醫人數高達288萬人,但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照顧及支持,卻相對較少,今天的分享愛無限,就要帶您關注到「康復之友協會」,他們藉由社區服務,接納精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但由於外界對精神疾病理解不足.讓募款向來艱難,亟需社會慷慨解囊。
康復之友協會學員秀樺:「湯還沒滾。」
確認爐子上的滾水,一會又回過頭來洗菜、切菜,動作俐落熟練,像是在走自家廚房,其實秀樺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是透過烹飪走出了社交的第一步。
樂於在廚房忙碌,專注於料理,看看秀樺這如大廚的架式。
康復之友協會學員秀樺:「不夠鹹。」
對調味是毫不猶豫,起手無回,秀樺從一點一點學習,到真的能熟悉一切,其實也是這一兩年的事。
記者彭惠筠:「像是洗碗切菜這樣子的訓練呢,在康復之友協會的成員,他們大概都需要幾個月甚至到一年以上的訓練,才可以讓他們進到廚房獨力地完成。」
在來到孫媽媽工作坊前,秀樺足不出戶,將自己關在家中的,她的疾病成了枷鎖。
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精神病人的生活不只是就醫,他其實很大一部分會在社區在家庭,會在社會上面生活。」
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那現在確實有一個趨勢是年輕化,所以會看到我們孫媽媽工作坊,他的年齡差異其實滿大的,從20幾歲到60幾歲都有。」
年輕的求助者變多了。
康復之友協會學員:「宏明當時那個發病的時間,我都很清楚,2021年11月發病的。」
今年24歲的宏明,對自己的病識感很清晰。
康復之友協會學員宏明:「那時候其實我父母有察覺到我的異狀,然後醫生就判斷我是思覺失調症。」
他21歲就發病,當時還在求學,對一切徬徨不解也很慌張。
康復之友協會學員宏明:「當下就是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很難理解自己我為什麼會變這個樣子。」
康復之友協會學員宏明:「其實那時候我不太願意接觸我父母,因為我怕我會傷害到他們。會衝動做事情啊衝動行事,但是我還是都可以壓下來。」
剛開始他甚至都不太敢接觸自己的父母親,治療後靠著藥物穩定,還完成了大學學業,之後宏明在醫院轉介下,進入到工作坊。
康復之友協會病友宏明:「至少先體會一下就是,和在學校不一樣的活動,包括就是這裡有一些,因為要做零用金帳跟公務,會比較像是工作。」
畢業了,想嘗試工作的感覺,如今他能獨當一面,報帳繳費,都能自力完成,而他們所努力的就是要一天天能更好地和疾病共存。
社工佳蓁:「很多學員他可能是,在每天來的過程當中,會伴隨著幻聽妄想,所以當這些東西跟他們的生命,其實是綁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辦法透過藥物,完全地沒有症狀,所以他們其實是要學習,怎麼樣跟我的症狀共存。」
這一輩子的奮鬥之路必定不輕鬆,這都是精神病康復者,重新認識自己並復元自己的過程,他們需要的只是一點善意跟更多的理解支持。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