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小呈,是個喜歡跳舞的大學生,但2、3年前開始就出現髖關節疼痛症狀,半夜更常常痛醒,讓她無法繼續練舞,經檢查發現,是「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造成髖關節早期磨引起疼痛;醫師指出,患者年紀輕又喜歡運動,評估後採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增加髖關節穩定程度和受力面積,減少未來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機會。
更多新聞:穀雨來了! 中醫師打臉「溼氣重少喝水」揭:會更糟糕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許逵翔指出,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1.3%,大多數髖關節退化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患者因髖臼發育不全,造成髖關節不穩定,受力面積減少,而輕微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比起正常發育的髖關節大約需要承受2至3倍的壓力。
不過,小呈是屬於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承受比平長人10倍以上的壓力,引發髖關節不穩定,早期退化及關節磨損;而醫療團隊評估,小呈年紀還又愛運動,因此建議採用微創式全髖臼轉位手術,比過去的髖臼截骨手術能夠更自由地進行髖臼移動,達到理想位移,且不傷及骨盆本身的穩定程度,讓病人能更快恢復,同時加上個人化術前計畫,能夠避免術後矯正角度過大,神經受損,以及撞擊症候群等併發症。
這次也透過3D列印技術將患者的髖關節3D模型印出,做出術前規劃,事先計算好最佳轉動角度,設計好的轉動測量器於術中確認轉動角度,協助醫師將電腦中的規劃應用於病患身上,讓手術更精準。
而小呈在術後隔天就能夠下床自行移動,術後一個月就能夠行走不需要拐杖,術後6週走路已看不出來有開過刀,且最重要的是,過去困擾自己的髖臼疼痛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在3個月內又進行了另一側的矯正手術,目前復原狀況良好。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