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走到哪滑到哪,這已經是許多人的生活習慣,但有日本媒體報導,一旦手機成癮有可能引發「手機失智症」,也就是說會突然想不起人名、連簡單的算數也算不出來。醫師表示,主因是過度使用手機,腦部過勞所造成。
護理師魏小姐是手機重度使用者,走到哪滑到哪,瀏覽社群網站、看新聞,甚至追劇,全靠一支手機,但過度依賴下發現記憶力變差了。
護理師魏小姐:「鑰匙常常忘記帶,常常自己把自己鎖在外面,我有設定這個就是專注的使用時間模式,那我們就會發現說你如果時間下降一點點,比如說他告訴你說,你比上一周(使用時間)下降了15%,你就會發覺會越來越好,可以舉一反三,可以叫得出人名。當明顯的使用這個手機降低的時候,然後你就會覺得說很開心這樣子,因為我就會覺得,我不會被手機綁架。」
通常手機成癮的人,吸收過量資訊就容易患上手機失智症,但魏小姐接受進一步檢查發現,腦部並沒有異狀,主要是大腦認知功能下降。
護理師魏小姐:「因為這個如果結構都很飽滿,就代表說我不是真的發生了失智,如果發生失智,它開始出現很多空洞,所以人家說你這個很漂亮這樣子,人家說你腦部組織結構很漂亮,所以不用擔心失智。」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手機失智症它其實是一個日本人他們創立的名詞,就是說因為使用手機過度,然後造成臨床上面很多像失智症的症狀,也就是說它並不是典型的像阿茲海默症,或是失智症那種真實症狀,它只是一時的,然後用手機過度而造成的腦部功能下降的一個狀況。」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所謂的手機失智症並不是正式疾病,主要是過度使用手機,腦部過勞所造成,好發在30到50歲的青壯年。和阿茲海默症症狀相似,想不起人名和物品、健忘頻率變高、連簡單的算數都算不出來,不只執行功能變差,溝通能力也會下降,但醫師強調手機失智不等同於罹患失智症。
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榮隆:「我們一般所說的失智症,是由於腦部的細胞產生的疾病,表現出有失智症的症狀,而手機的失智症,由於過多的資訊,這些資訊沒有經過是適當的分類整理,而干擾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思考的一些細節,雖然都叫做失智症,但它的成因卻不太相同。」
智慧型手機雖然提供便利性,但確實有必要降低依賴,從市場調查機構統計的資料發現,在202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用戶,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高達3.8萬億小時,每人每天平均會花4.8小時滑手機。醫師提醒,想要改善症狀,可以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第一個千萬用手機,不要去干擾你的睡眠時間,黃金的睡眠時間是晚上十一點到早上六點。第二個你可能最好抽時間,有適度的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增加腦部的活化,分泌很多有益於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可以讓我們腦部清除一下一些壓力賀爾蒙。」
想要減緩症狀,像是高齡者可以多參與社交活動,有助於延緩認知功能下降,年輕人則可以透過桌遊,手眼並用,考驗腦力及專注力。
職能治療師鄭心婷:「如果是尤其年輕人,很喜歡玩桌遊,那我們在很多的據點也會有一些青銀一起去就是,長輩然後跟年輕人會一起玩桌遊這些活動,可以有效預防失智。」
無機恐慌症,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另類文明病,但使用手機若不節制,就會伴隨負面影響。不過度依賴手機,讓大腦適度休息,是預防手機失智症的最佳良藥。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