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不少地方,以捕魚養殖聞名,但這些漁村因為時代變遷,漸漸沒落,但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帶著巧思創意,讓老舊漁村,翻轉成為新的樣貌。另外也有業者,用專屬技術,打造出智慧魚塭,不僅增加養殖效率,更能發電自用,一舉兩得。
熟練拉網擺動,網內蝦子滾入網底,底部的繩解開蝦群滾滾流入籃內,這是養殖漁業日常,這份工不輕鬆,記者下水來體驗。
專家捕撈輕輕鬆鬆,記者下場沒幾分鐘滿頭汗,養殖漁業面臨生存挑戰,新漁民張博仁,從祖父那代就一直做養殖事業,見證興盛跟低潮,張博仁放棄北部食藥署工作,返回家鄉多元創意經營,替漁村創造生機。
書香氣息咖啡飄香,漁村不遠處充滿意境的咖啡廳,就是張博仁的巧思,養殖捕魚結合咖啡經營,看似碰撞的衝突,卻被打造成相輔相成的樂趣,不僅有第一線海景景觀,店內所有餐點,都是名符其實的「產地直送」。
多元斜槓特色創生,卻一度被外界跟家人,視為不務正業的經營,但張博仁用傳統的堅持,以及年輕的思維打造出新的養殖產業,不僅只有漁獲結合親子休憩教育,把彌陀漁村轉型新風貌的經營模式。
投放料再撈網,觀看蝦類進食情況,台南在地漁民邱先生,同樣從祖父輩就投入養殖業,主力是白蝦虱目魚烏魚養殖,但受到天氣影響,經營面臨極大挑戰。
有著交大機械碩士學歷,卻毅然決然回鄉當漁民,現在他不僅養魚,還兼任講師擔任漁村創生團隊的講解者,幽默風趣深受喜愛。
認真教學宣達食魚教育,甚至連教學的教室,都是以豬寮改造,團隊領導者廖宜霈林筱菁,善用漁村每一塊過往設施,結合每個人專長,分工合作廚師木工行銷教學。
三合院改裝的是創生團隊的廚房,可以料理食材給民眾品嘗,就連這桌子椅子棚子,都是團隊中成員,打造而成。
各司其職集眾人之力,打造出新風貌的特色文化漁村,用自然生態、養殖漁業、永續觀光的角度,讓七股土地展現漁村新風貌。
魚池內大批台灣鯛,蜂擁而上搶食,台灣鯛又稱吳郭魚,在眼前這智慧魚塭當中活躍生長,也是經營者王先生的技術專長。
科技養魚系統,太陽能板發電自用,還能擋住陽光,養殖池降溫5到7度,不抽地下水,仰賴自創的汙水處理系統循環利用,靠科技成功對抗氣候變遷,連帶讓養殖效率大幅提升。
和傳統養殖相比較,傳統養殖池面積約一公頃土地,智能養殖同樣面積,可以有22做養殖池,而且透過電腦監控,包含水溫溶氧氨氮數值變化,都能遠端操控,節省不少人力。
在地面上踩踏投影,魚群隨著腳步四散,除了養殖池,業者把養殖過程,轉化成生態館導覽,不僅有許多互動遊戲,讓民眾了解食魚教育,把整個捕魚分解包裝流程呈現出來,寓教於樂更顯樂趣。
特色經營智慧科技,地風創生改頭換面,伴隨創意巧思,翻轉漁村新思維。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