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相當普遍,多的是沒注意到的事,除了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等,顯而易見的也包括環境、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新冠壓力症候群等,都在不知不覺當中影響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提醒,日常可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若發覺已長期處於「不對勁」的情況,盡早檢查為佳,正如平常有身體不適就看醫生一樣,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心理疾病普及卻就醫人口低 醫指常見4大原因
 
楊聰財醫師表示,以健保數據資料來看,台灣人於身心科相關科別就診人數約達200萬人,相當普及,而這些還僅是有就醫紀錄者,因各項因素未就診的隱藏人口恐怕更是高出不少。楊聰財醫師指出,從臨床研究數據統計並分析,心理疾病就醫的患者估計僅約20%。
以往心理疾病未就醫的原因,最主要是受到世俗眼光所影響,包括怕被指指點點、汙名化,或是怕整個家族蒙羞、家人感到羞愧等不必要的壓力,不敢面對自己的心理疾病。雖資訊發達的時代,民眾對此已有日漸健康的認知,不過還是有不少思想較保守、傳統的民眾為此所困。另外生活繁忙不便就醫、或有自覺但認為沒甚麼影響也都是其中因素之一,最常見的也包括了缺乏病識感,也就是沒意識到自己生病了。
我沒有憂鬱=沒有心理疾病? 醫:範圍很廣,睡眠障礙就是其一
 
民眾普遍認識的心理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等,近年來也常聽到思覺失調症,因此也常見有一種情況類似像「我沒有憂鬱症,所以我沒有心理疾病」,因聚焦於幾項心理疾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楊聰財醫師說明,其實心理疾病當中,比起憂鬱症更普遍的是焦慮症,是最為常見的,如各項事物的畏懼症、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等。另外像是非常常見的睡眠障礙就是心理疾病之一。心理疾病相當廣泛,民眾日常可多加觀察。
心理疾病不只影響心理 身體健康也可能受到影響!
楊聰財醫師表示,心理疾病範圍相當廣泛,且生活中各種原因都可能引起心理疾病,包含心理、生理、環境三大因素,三者也會互相影響,自然也影響身體健康。例如防疫、工作、生活壓力等引起焦慮症,焦慮又引起睡眠障礙、頭痛、胃痛、自律神經失調等,而睡眠障礙又再加劇焦慮且引來其他疾病。在健康意識抬頭的現代,民眾對於養生相當重視,同時也應注意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養生也要養心4情況早檢查!
楊聰財醫師提醒,若有感覺到自己長期、長時間處於憂鬱、焦慮、浮躁、憤怒等負面情緒中,或出現失眠、睡眠障礙、體重增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生理明顯變化,或專注力、判斷力、思考力、記憶力減退等腦力異常,以及開始出現、反覆出現自殘、自殺想法,這些情況都應盡早就醫檢查。而平時也可以從壓力、腦力相關APP做簡單的測驗,初步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經檢查確診後,身心科醫師及心理諮商師會透過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予以協助,更有助恢復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普及卻就醫人口低 醫指常見4大原因
楊聰財醫師表示,以健保數據資料來看,台灣人於身心科相關科別就診人數約達200萬人,相當普及,而這些還僅是有就醫紀錄者,因各項因素未就診的隱藏人口恐怕更是高出不少。楊聰財醫師指出,從臨床研究數據統計並分析,心理疾病就醫的患者估計僅約20%。
以往心理疾病未就醫的原因,最主要是受到世俗眼光所影響,包括怕被指指點點、汙名化,或是怕整個家族蒙羞、家人感到羞愧等不必要的壓力,不敢面對自己的心理疾病。雖資訊發達的時代,民眾對此已有日漸健康的認知,不過還是有不少思想較保守、傳統的民眾為此所困。另外生活繁忙不便就醫、或有自覺但認為沒甚麼影響也都是其中因素之一,最常見的也包括了缺乏病識感,也就是沒意識到自己生病了。
我沒有憂鬱=沒有心理疾病? 醫:範圍很廣,睡眠障礙就是其一
民眾普遍認識的心理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等,近年來也常聽到思覺失調症,因此也常見有一種情況類似像「我沒有憂鬱症,所以我沒有心理疾病」,因聚焦於幾項心理疾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楊聰財醫師說明,其實心理疾病當中,比起憂鬱症更普遍的是焦慮症,是最為常見的,如各項事物的畏懼症、社交畏懼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等。另外像是非常常見的睡眠障礙就是心理疾病之一。心理疾病相當廣泛,民眾日常可多加觀察。
心理疾病不只影響心理 身體健康也可能受到影響!
楊聰財醫師表示,心理疾病範圍相當廣泛,且生活中各種原因都可能引起心理疾病,包含心理、生理、環境三大因素,三者也會互相影響,自然也影響身體健康。例如防疫、工作、生活壓力等引起焦慮症,焦慮又引起睡眠障礙、頭痛、胃痛、自律神經失調等,而睡眠障礙又再加劇焦慮且引來其他疾病。在健康意識抬頭的現代,民眾對於養生相當重視,同時也應注意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也會影響身體健康 養生也要養心4情況早檢查!
楊聰財醫師提醒,若有感覺到自己長期、長時間處於憂鬱、焦慮、浮躁、憤怒等負面情緒中,或出現失眠、睡眠障礙、體重增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生理明顯變化,或專注力、判斷力、思考力、記憶力減退等腦力異常,以及開始出現、反覆出現自殘、自殺想法,這些情況都應盡早就醫檢查。而平時也可以從壓力、腦力相關APP做簡單的測驗,初步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經檢查確診後,身心科醫師及心理諮商師會透過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予以協助,更有助恢復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
力挺「護國神山」竹科爸媽!國泰打造智慧健康生態圈
快訊/本土創新高+384
《TVBS》提醒您:
輕生解決不了問題,卻留給家人無比悲痛。請珍惜生命,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請撥1995;衛福部諮詢安心專線:珍愛生命,請撥打 1925(24小時);張老師專線:1980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