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台灣不是大旱就是大雨,即便砸下重金建造治水工程,似乎仍不堪一擊。水利專家表示,台灣過度迷信工程,但事實上再完善的建設,仍然無法阻擋極端氣候的威脅,未來的防災思維,可能必須轉變為如何預警、疏散與保命,財產已不再是第一考量。
台大水工試驗所主任游景雲:「近年來其實氣候變遷,像台北就預計提高更高的標準,未來十年內要提到每小時120mm,所以他們還是有改進的空間,那中南部的部分,因為過去資源投入的比較少,所以雨水下水道很多地方,容量是比較不足夠的。」
過去公共建設,長期重北輕南,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提升治水成效,但經費到底怎麼用用在哪,也是討論的焦點。
記者顧上鈞:「前瞻基礎建設號稱投入2500億元,進行水環境建設,其中包含我們看到的河濱公園,自行車道以及環河步道等,通通都包含在治水經費之中,但這也被在野黨質疑,是在做表面工程比較有利於政績宣傳,卻無法實質改善治水的功效。」
8月初一波暴雨強襲,導致全台多處淹水,朝野對於治水成效激烈交鋒。
行政院長蘇貞昌(8.8):「像這樣一天有一千一百公厘水量,誰都撐不起。」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7/31到8/8這個豪雨,以往在台南的三爺溪排水,它的淹水面積因為這個地方比較低窪,所以以往淹水面積都在250公里左右,但是今年降到了大概只有4平方公里,那我們在高雄的土庫排水,以往都淹到大概500平方公里,到750平方公里但今年只有7平方公里,事實上今年整個西岸在今年,這次都凸顯出我們治水的成效。」
面對批評,政府積極說明,事實上長年來不分黨派,投入的治水工程的確不在話下,但面對越發劇烈的氣候挑戰,種種防汛工程仍顯得不堪一擊,專家表示台灣常常陷入工程迷思,誤以為這是解決水患的萬靈丹,但事實上人力終究無法勝天。
高雄大學土木環工系主任吳明淏:「工程絕對是一個最不經濟的投資,那一直投注在工程上面,其實我們會看到,這個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不斷的把國家珍貴的資源往這裡面送,如果我今天做再多的工程,我也沒辦法保證它,水不會進到房子裡面去,不會淹壞他的家具,那我又沒辦法讓他搬家,我現在能做的就是教育他,如何在對的時間離開那些危險的地方,然後等那些地方安全的時候再回來。」
台大水工試驗所主任游景雲:「其實過去幾年來,工程思維其實是主導的部分,那我們一直談到工程有其極限,相對的就是我們比較軟體工程的部分,包括疏散預警避難這些,事實上有提升的空間,但是實際上這些執行,需要比較完整的配套,例如洪災保險在國外其實也不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它有相當多的限制。」
高雄大學土木環工系主任吳明淏:「我們未來防災應該不在於,類似財產這樣的保護,而是應該要走向保命這個方向去,包含防災的教育,包含國土的規劃,其實這些其實目前投入的資源都相當少。」
在更大規模的天然災害來臨前,該如何自保主動做好求生應變,將是政府未來除了防汛工程之外,必須更加著重的教育課題。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