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一步一腳印】要讓滿山茶油香 兩代傳承種茶樹

記者 吳安琪 / 攝影 劉文彬 報導
發佈時間:2009/12/06 22:07
最後更新時間:2016/05/16 15:06

苗栗向天湖畔,非假日沒甚麼遊客,陳福康剛好可以帶著媳婦跟員工來收茶籽。茶油第一代陳福康:「一般我們台灣的是,大概10月1日開始採,採到大概10月25日以後開始裂,差不多霜降的時候開始會爆開來,爆開來就地下撿,所以它的採收時間大概有25天,它成熟期大概是這樣。」記者:「這25天裡頭都很忙?」陳福康:「很忙,對。」 這種油茶樹可不矮,不過黃捷纓嫁入茶油人家好幾年,樹梢頂端的茶籽,只是小問題。茶油第二代黃捷纓:「我們想說這個是不是要爬上去,後來沒有,我們都看她們這樣子弄,全部都是用手工,所以變成說如果你的收購價格不是很高的話,沒有人會願意採。」 一顆顆茶籽真的得來不易,1年就結這麼一次,不過陳福康在年輕時,就看出裡面蘊藏著豐富商機。陳福康:「我父親是開茶場,茶葉廠,他那時候生產蠻大的,他沒有看出這一行業,成長那麼快。」 當年陳福康家裡,茶籽只是茶葉生意中偶爾的點綴,確實不容易想像,可以有多大發展。陳福康:「他(父親)是說,桐油瓶裝桐油,他是說我不會轉變,沒有很大成就做這一行,那個時候我就有立志說,我這一輩子不管怎麼樣,我絕對要趕過我的父親,趕過我的兄弟。」 接下來的一步一步,原來都有這樣不認輸的意念,以茶籽的乾燥來說,這樣風吹日曬、晾個通透,前後大約要12天,福康說不然營養豐富的茶籽很容易酸敗。陳福康:「有發霉就不要了,裡面有發霉的,欸,很內行,對。」記者:「我這樣外頭看,覺得差不多。」 內行的眼睛繼續篩選,據說高峰那幾天,這個小操場會被茶籽滿滿佔據,所以人力之外,還是得借重機器。陳福康:「我們10年來,花了2次,第一次花了4百萬,這一次花了6百萬。」 曝曬好的茶籽倒不急著脫殼,絕大部分會先以零下18度冷凍起來,等到要出貨前,才這樣一排排地解凍,然後進機器,陳福康說,這樣可以確保顧客拿到的,是新鮮剛榨出的油品。 而這個龐然大物一打開來聲勢驚人,不過效率也很高。陳福康:「那個時候是經濟起飛,人工成本越來越貴,那時候我們就是說,做農的如果不機械化的話,你跟不上時代,你這個產業會被淘汰。」 那是20年前,台灣眾多傳統產業第一次的轉型,現在想想,當年的轉型算單純的,這幾年來,新的轉型需要出現了。陳福康:「我媳婦和我兒子他們要創造品牌,那個時候在設計,因為做一個品牌的話,他要負的風險相當的大,你如果快的話3年、5年,你慢的話,可能這輩子都做不出來。」 行銷、品牌都是全新領域,當年曾經不順父親意志的陳福康,換了角色,忍不住也是一番擔心。黃捷纓:「一開始,他(爸爸)是很有意見的,他會覺得說,不要去世貿辦展覽啊,不要去外面做展售啊,還是把自己家裡原料搞好,做好交給人家去賣就好啦,不要弄到那麼辛苦。」

可是代工,利潤、成就感都很薄,身為長媳的黃捷纓展示這組台灣茶油業,唯一的一套自動榨油機,經過脫殼的茶籽,焙炒香氣這一關是在機器裡,接著物理式螺旋壓榨,到過濾、沉澱等等作業,都盡量在密閉空間進行,減少污染、氧化,這當中,辛苦的人當然會希望消費者知道,誰這般用心。

茶油第二代陳佳君:「很多的改良,都是我哥哥他放手一搏,投資大量的金錢還有心力。」

前幾年才從大學行銷科系畢業的佳君是妹妹,哥哥、爸爸的爭執都看在眼裡。陳佳君:「那段期間的確有些分歧的地方,可是因為我們經過,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家庭的力量,大家互退一步、互讓一步。」

其實陳福康漸漸把棒子交到第二代手上了,採訪這幾天,捷纓的先生陳有倫正在外面奔波收茶籽,他也在外頭看到新的消費趨勢。

黃捷纓:「我們發現說,只有老一輩的人在吃苦茶油,可是年輕人來講的話,光是聽到苦茶油,就不會想要去吃它,反而是對外來的橄欖油,接受度比較高,可是苦茶油來講,它有很多很好的成分,是比橄欖油還來得好,所以在推廣方面,我們是走得比較辛苦,但是都還是很樂意走。」

說到底,年輕一輩根本是跟陳福康一樣,硬頸、不服輸,看著茶油被國外的橄欖油贏過去,就是不服氣,這一陣子雖然忙,他們還是邀請有機通路,來看看茶籽怎麼採、茶油怎麼榨。陳佳君:「等一下可能會走一下路,我們帶各位來走我們的生產製程。」

陳佳君:「有時去開同學會,就覺得,哇,我好像鄉下姑娘,甚麼都不懂,就說,欸,你怎麼都沒變,我說好像是欸,那其實我也有想說,我怎麼沒有往外,整天都在山裡面,都在跟山生長,看我們的河流,我們的山林這樣,可是後來想一想又覺得,我的成就是這樣子的,回饋分享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心靈是滿足的。」

產品有可以誇口的品質,也是一個滿足。黃捷纓:「為甚麼我們的油會晶瑩剔透,但是久了會有沉澱物呢,這個很重要的概念,對不對,到底為甚麼,我就跟各位來說明一下,好,這樣看我,大家會比較知道,為甚麼呢?我先跟各位講,我們只透過第一道的過濾。」

原本有些疑慮油裡頭的那些泡泡,原來是這麼來的,是因為油質濃厚,沒用化學溶劑,來製造清清如水的效果。黃捷纓:「有泡泡是它的膠質。」

黃捷纓說這樣子營養最完整,她正準備要讓賓客用吃的,體會茶油的好,用電鍋蒸過的綠豆仁,加適量二號砂糖,拌勻輾細,接著就是茶油登場。黃捷纓:「今天我們是把茶油融入進去,吃起來的話,這個綠豆糕就會比較鬆軟,不會像一般比較硬,因為茶油它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炒鍋裡熱氣一蒸,綠豆加茶油香氣濃郁,不過觀眾眼尖的話,應該看得出來,剛剛黃捷纓用的油比較綠,三個瓶子放在一起,更明顯看出三瓶油不一樣。黃捷纓:「消費者不認識,好奇怪,人家明明就一瓶,你們家為甚麼三瓶,而且顏色這麼多,你是不是加香料?你是不是加色素?為甚麼這麼綠?為甚麼這麼香?是不是加麻油?要解釋很多很多,那時候要解釋很多,可是還是要堅持。」

就是要讓消費者認識,茶油這另一個厲害的地方,回想一下,剛剛看到的茶籽,大小各有不同吧,那就是不同品種的茶籽,風味也有著微妙分別,不比琳瑯滿目的橄欖油差,撲鼻香氣,更推翻一般對傳統茶油的印象,黃捷纓說,過去一些榨油小廠對品質不夠注意,加上大部分人或是捨不得用、或是不曉得怎麼用,茶油擺著擺著就擺出怪味道了,所以她常四處這樣示範,讓大家知道,發煙點在攝氏220度以上的茶油,一天三餐都好用。

這天,為了為這些遠道從嘉義、台南來的主婦聯盟成員展示菜餚,她清晨3點多就起床準備。

黃捷纓:「當你投入這個工作以後,因為全家人都是這樣做啊,就習慣了啊,自然而然就習慣了,我們有時候,就是產季的時候,茶籽收回來,因為白天很多茶農都在採茶籽,我們是傍晚的時候出去收,收回來的時候,都已經晚上9點、10點,就要開始曬茶籽,等你茶籽曬好的時候,已經12點了,半夜12點在曬月亮。」

這位客家媳婦,原來又是一個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事情沒做好的人。黃捷纓:「每次我爸都會說他是白手起家,然後他希望我們可以再傳承跟延續,不希望到了我們這一輩,他的孫子那一代就看不到了,事實上,他今天要我們做的,不是要我們做多大,而是怎麼樣把這個事業傳承下去。」

山裡頭,硬頸一家人一起拚,導覽了2個小時,已經有些「燒聲」的陳佳君,揮手送客時念念不忘的是,還有好多茶油知識還沒講,她也常陪著爸爸,四處去傳授,20年榨茶油經驗。

陳佳君:「他們整隊原住民都是一些長輩,就坐在那邊,等著我們去上課,那時候的感動,我覺得看到那時候,我爸爸當講師的畫面,我覺得很印象深刻,我覺得這是有讓他比較欣慰的地方。」

陳福康證明了他年輕時的,勇敢投入是對的,只是現在,他又多了個掛心的事。陳福康:「我們台灣想要發展這個產業的話,自己本身,台灣一定要有基地,你才再打這個品牌,世界品牌才可以打開來。」

而用茶籽殼整過的地,不用肥料、不用農藥,油茶樹還可以水土保持,陳福康希望能盡量多種一些。陳福康:「我們是計畫了大概有5年以上,因為我們一直在實驗,從茶籽發芽、培育,以前我們的技術不成熟,失敗了好幾次。」

本來要悠哉退休,如今陳福康為這3千多株樹苗,每天日曬風吹。陳福康:「人哪,活著都還是要做一些事,最起碼你可以為社會貢獻一點,雖然貢獻不多,可以貢獻我們自己所學的,對不對,帶領其他農戶,來發展我們這個事業,叫這個事業能夠源源不斷地流傳下去。」

現在漸漸有些成績了,山下一片地上,鄰居也加入種茶樹的行列,只是要等它們開花結果,還要個至少5、6年吧,陳福康說開始動手做,總等得到滿山油茶、茶花樹翠綠的風光。

#茶油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212

0.0404

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