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很多水庫拉警報,缺水危機影響我們生活各層面,中央大學大氣系團隊,最近發表一項研究,發現空氣汙染會造成桃園地區雲和降雨特徵的改變,會間接影響到石門水庫的蓄水量。
中央大學大氣系副教授王聖翔:「現在在我眼前的這個儀器,就是所謂的雨滴譜儀,那確切的名稱叫做撞擊式雨滴譜儀,那它的概念是利用一個像鼓的表面,然後當雨滴撞到這個鼓的表面的時候,它會產生一個聲音的變化,那用聲音的變化去判斷,降落下來的雨滴的顆粒大小。」
中央大學氣象站20、30年來,每天不間斷地觀測,用13年的連續資料,加上PM2.5的監測資訊,有了重大發現,桃園地區,在空氣品質不良的秋季,在固定的水氣條件之下,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進到雲裡面,會使雲凝結核增加,讓雲滴體積變小,使雲滴跟雲滴不容易碰撞結合,也就不容易變成雨滴,往下掉落,所以就抑制降雨,意思是空氣汙染造成桃園地區,雲和降雨特徵的改變,間接影響到石門水庫的蓄水量。
中央大學大氣系碩士畢業生陳映潔:「其實我們在這篇研究裡面,我們就是有去限定一個,就是固定的含水量,就是我們有固定一個參數,叫做雲水光程,就是cloud water path,那我們在算是汙染日跟乾淨日的條件下,我們去限定了它的這個雲水含量,那我們再去探討裡面,空氣跟雲之間的交互作用。」
中央大學大氣系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團隊,分析氣膠,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可能會改變降雨特徵,這項研究成果也登上了大氣科學頂尖期刊,而面對現在中南部的缺水困境,也帶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中央大學大氣系副教授王聖翔:「抑制降雨,然後它可能會延後降雨,延後降雨因為它一被抑制的話,它還是它有潛在降雨的可能性,只是它被抑制住,可是它的未來,它的發展可能會往後續的時間延伸,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說中南部的降雨,它就不再發生在午後雷陣雨了,它可能是發生在夜間的強降水,這樣子的特徵可能可以進一步地去研究,那這樣子到底會不會對水庫,那個水的進帳多少影響,其實需要進一步的評估。」
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林沛練:「其中一個應用面就是說,我們從雨滴粒徑的分布的蒐集,長期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幫助氣象局,在作用雷達估計降水的時候,他估計的精確度,那另外一個方向就是說,對於水資源的部分,至少可以知道秋冬季空氣污染這個部分,似乎對秋冬季的這個降水有滿明顯的影響,那它直接的運用就什麼,在人造雨。」
研究團隊也強調會不會降雨,其實還包括了水氣、大氣動力、地形效應和環流場的影響,加上氣候條件也很重要,空氣汙染影響降雨,是一個方向,並非一定導致;除了空汙的探討,最近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許雅儒分析,2002到2018年地震和地下水位的關係,發現台灣西部季節地震活動在2到4月是高峰期,7到9月下降到最低值,和每年季節陸地儲水量波動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在水位比較低的冬天和初春,大地震發生頻率比較高,這項研究也登上了國際期刊,缺水、降雨、地震,和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密切相關,研究幫助大家更了解環境,也提醒我們更該注意環境的變遷。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