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心血管疾病早已是全球死因第一位,而且有3分之1的患者年齡低於70歲,打破了過去認為「心血管疾病只會找上老年人」的觀念。醫師提醒,只要及早控制高血脂問題,將有機會預防8成的心血管疾病!
台灣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推測和高血脂有關
根據國內研究,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恆醫師指出,55歲以下心血管疾病患者數據陡增,且有高血脂問題的人口增加幅度大,其他兩高的狀況並不顯著;因此可推斷,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關鍵,可能就出在高血脂。
高血脂問題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低密度膽固醇(LDC-C),又被稱作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長期過高,會積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發炎、動脈硬化與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高血脂沒症狀 健檢「紅字」容易被忽略
從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的2016到2018年國人三高盛行率資料可看出,台灣18歲以上成人有21.63%為高血脂族群;平均每5人之中就有1人的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超標,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然而,在三高問題中,高血脂是民眾最無感,也最難居家檢測的一項。
許多人雖然每年都會做健康檢查,卻經常忽略健檢報告上的低密度膽固醇「紅字」。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祕書長黃柏勳醫師提醒,儘管高血脂沒有臨床症狀,但伴隨而來的心血管疾病卻相當可怕!
生物製藥企業和《經濟學人智庫》共同發表報告指出,近8成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如果能降低低密度膽固醇、達到治療目標,即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
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30 應每半年追蹤治療
根據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學會提出的臨床治療指引,高風險族群(如急性冠心症與冠狀動脈血管疾病患者)的低密度膽固醇建議治療目標為70mg/dL;若急性冠心症合併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則可以更積極控制在55mg/dL以下。
黃柏勳曾收治一名年約50歲的患者,曾因心血管疾病而放置血管支架;初期以口服藥物治療半年,低密度膽固醇從190mg/dL降至130mg/dL,但仍無法達標;醫師考量後採取更積極的治療,合併使用針劑藥物,終於成功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mg/dL內。
他提醒,20歲以上的成年人或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民眾,都應定期追蹤,如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30mg/dL就要特別留意;若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相關病史的患者,則需每半年定期追蹤,正視高血脂問題,積極與醫師配合治療。
曾經心肌梗塞或中風 復發風險高人一等
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訂定每年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經濟學人智庫》報告指出,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區8國曾經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中,4年內再次復發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成,提醒患者務必積極治療,以避免復發。
李貽恆呼籲,曾經心肌梗塞或中風過的患者「千萬不要幻想自己已經幸運躲過危機,總是存著僥倖心態不遵從醫囑好好治療。」因為千金難買早知道,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與代價,是自己和家人都難以承受之重。
原文請見:8成心血管疾病可預防!別輕忽健檢報告「這項紅字」 超過130很危險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