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長期因為胃潰瘍所苦,透過胃鏡檢查發現造成的病因,其實是幽門螺旋桿菌導致,其實胃幽門螺旋桿菌是許多消化道疾病的共同致病原因,像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甚至是胃癌等,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曾發表幽門螺旋桿菌除菌的最佳一線療法及二、三線救援治療,過去數十年,台灣消化性潰瘍發生減少七成以上,馬祖經驗更發現胃癌減少了五成以上。
今年34歲張小姐,在學校擔任行政秘書,四個月前突然半夜胃痛痛醒,隔天就醫治療照胃鏡發現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經由醫師判定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
臺大醫院消化內科教授李宜家:「胃癌它發生其實最高年齡,大概是六七十歲左右,但是這個危險因子,可以知道就是說,它幽門桿菌感染到胃以後,胃會從光滑的胃變成一個,像一個腫腫顆粒狀的胃,還有發炎的胃,這樣的慢性發炎就導致上,胃裡面黏膜,它基因層面的一些變化與破壞。」
醫藥記者蔣志偉:「胃幽門螺旋桿菌檢查,可透過照胃鏡方式,但往往民眾會感到相當的不舒服,再加上心生恐懼,現在還可以透過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吹氣篩檢,這樣不僅可以讓民眾感到相當方便,而且準確率也非常高,那麼也因此,在各大醫院健檢也成為了一個最重要的檢查項目。」
幽門螺旋桿菌沒有感染情況下,胃組織平滑,已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胃會發炎,胃黏膜呈現凹凸不平。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我們在臺灣把幽門桿菌,做預防性的根除,事實上我們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不是只有死亡率,那我們可讓胃癌不發生,那我也可以讓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率下降,其實跟我們從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比起來,其實現在我們在急診處,看到消化性潰瘍出血,來的病人已經少很多。」
醫藥記者蔣志偉:「這裡是臺大醫院共同科實驗室,現任的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在20年前研究發現到了,幽門螺旋桿菌與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和胃癌有顯注的關係。」
臺大醫院在2004年至2018年,針對馬祖地區幽門螺旋桿菌,30歲以上成年人,共八千人進行篩檢,發現有70%的民眾罹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每兩年一次接受抗生素治療,目前當地盛行率降至10%。
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我們(臺大醫院)團隊在馬祖所做的,社區大規模篩檢,這些成果已經陸陸續續,都發表在國際的雜誌,那我們團隊第二個重大貢獻是,因為要在社區除菌,所以除菌的效果一定要很好,但是過去主要是受限於抗藥性,所以我們經過大規模,臺灣多宗性的臨床試驗,驗證了第一線、第二線到第三線,那這些第一線到第三線治療,也都變成目前國際指引所採用。」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