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局公布國內肉類混充的情況相當普遍,光是肉乾製品不純的比例高達2到3成,有些明明寫著是「牛肉」,驗出來卻是含有豬肉、馬肉甚至是海龜肉,調查局表示,業者會這樣混雜就是因為可以降低成本,而這些肉品的來源,有可能是未經檢驗合格的肉類,民眾想要分辨,其實光靠肉眼嗅覺都是不可能,還是得靠DNA分析才有準確。
相當民眾喜愛的肉乾類,這回至少有2到3成被驗出混雜其它肉類,該怎麼辨別?直接來到調查局實驗室。這是一盒肉鬆,拍照取出少量樣本後,接著剪成碎片,再滴進蛋白質分解試劑,等待8-10個小時後,就可以進行DNA萃取,最後以電腦進行序列分析,進行資料庫比對,就可以確認這是哪一種動物的製成品。
像這一份報告,上面有2種檢驗結果,第1種出現2個高峰,驗出來有牛肉及豬肉,這就是混充肉品;至於第2種就很純粹的出現一個高峰,這就是單一肉類製品;調查局表示,在這麼多年的檢測過程中,驗出最多的就是其它肉類混充牛肉販售。
調查局科學鑑識處技正蒲長恩:「馬肉也有可能做成牛肉販售,這要顧慮到當時的成本,我們也發現海龜肉做成牛肉乾,或是澳洲袋鼠肉。」
舉馬肉為例,因為大多是進口的,價格比起牛肉便宜,才會出現混充;如果在生肉上想分辨,色澤上,牛肉顏色較淡、馬肉較深;嫩度,牛肉質地結實、馬肉嫩度較強;脂肪分布的外觀上,牛肉比較偏白、馬肉會偏黃;至於作為肉乾後,因為加了大量香料就很難分辨,如果要確定,只能業者憑良心,民眾把肉送進檢驗室。
◤Blueseeds永續生活◢